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 王丹:流亡的意義(上)

[複製連結] 查看: 171|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cctno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11-25 10:36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王丹:流亡的意義(上)
2013年11月25日10:30   
​王丹
                        
這個學期我在清大開設的課程,是《紀錄片中的中國》。宗旨是希望學生通過影像作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尤其是那些邊緣性的,被忽略了的,然而值得去挖掘和深思的中國的面向。上一周播放的《長城外》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這部華裔日籍導演瀚光執導的紀錄片,展現的是1989年“六四”事件後陸續流亡到西方國家的一批中國人的故事:他們的處境,心態,對國家的看法,以及未來的可能性。而在這些故事背後,真正處理的,是一個我們面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時候,明知其存在,但是很少觸及的主題:流亡。

流亡這個主題,對於中國歷史,至少有三個意義:

第一,流亡本來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中國最早的政治流亡群體,是戊戌維新失敗後出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這批人,後來的孫中山等是其延續;之後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們還看到了1949年國民黨及其支持者的大規模流亡;1959年達賴喇嘛率領的藏人的出走印度;1997年之前,港人出於對未來的擔心而紛紛移民加拿大,英國和美國;以及1989年那一場政治鎮壓之後的知識份子的集體流亡,這樣的被迫流亡至今還在延續。因此,了解中國,也應當了解流亡群體和他們的故事。因為,離開中國這件事,本身就是中國敘事中值得審視的一部分。

第二,歷代的流亡者,很多都是出於政治原因才選擇這條道路。某種意義上講,都是對當時的體制和統治者不認同,甚至進行了反抗,因為失敗而被迫出走的群體。流亡群體,實際上就是反抗者群體。儘管20世紀以來,史學界就一直在努力克服精英敘事的局限,但是習慣還是導致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仍舊是統治者的歷史為主,國家和體制為主,我們很少願意去看,去思考反抗者的歷史。而政治流亡,就是這樣的反抗者的歷史。

在《長城外》中接受採訪的,有西單民主牆時期的徐文立,黃翔,有八十年代知識份子代表的高行健,鄭義,也有八九學運的參與者如張伯笠和筆者等。你可以看到,一部流亡史,其實折射的也是一部中國當代民主運動和反抗的歷史。這樣的歷史,當然是當代社會發展和轉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今天的中國問題論述,如果只是聚焦在太子黨,國有企業,或者十八屆三中全會,而忽略了民間發展的分析,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前瞻性的認知。因此,認識政治流亡群體,有助於打破國家中心式的中國研究的範式。

第三個意義,比較而言,也許更具有個人性和精神性。那就是,我們從流亡,以及對流亡的思考中,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反思與提升。流亡作為一種世界現象,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是中國才有,也不僅僅是現代社會才有。這種源遠流長的歷史行為,到底給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立場和機會,讓我們可以用流亡這樣的方式,繼續成為現實的參與者,我認為這才是流亡更重要的意義所在。

《長城外》中,鄭義,高行健等人提出的一些對流亡的思考,因此而成為中國知識份子的精神建設的組成部分,很具有現實意義。這些感想,我放到下週的本欄中,再來跟大家分享。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楊照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馮光遠、丁允恭
星期六:羅文嘉、柯一正
星期日:彭明輝、劉寶傑
(作者群陸續增加中)

=====================================
資訊來源: 蘋果日報


感謝收看! 這帖不代表我的想法 這只是轉貼帖 希望這些訊息能幫的到您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的話 請送朵花 30朵鮮花 系統會自動高亮 更可提醒更多的人注意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