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紐約時報》印刷版刊文稱,雖然 Google 新聞在美國本土戰勝了媒體公司,讓這些企業遷就於自己的模式。但在小語種國家,這種模式卻遭到了抵制。
以下為文章全文:
巴西抵制
俗話說,媒體惹不起。但如果你的流量夠大,沒準可以還真有勝算。在美國, Google 與大型媒體公司已經就 Google 新聞展開了多年的鬥爭。但 Google 卻憑藉免費和開放的互聯網理念,贏得了最終勝利。
大型報業公司花錢聘請記者或編輯撰寫文章,然後發佈在網站上。 Google 新聞隨後索引這些文章,不僅附帶鏈接,還配以簡短的標題和摘要。這似乎是互惠互利的事情,但報業公司卻認為,這種模式對他們構成了傷害。他們表示, Google 新聞原本應該是一項新聞索引服務,但卻成了新聞服務,抑制了人們點擊查看原文的意願。
美國出版商最終決定,儘管被 Google 新聞索引並非好事,但如果不被索引,情況會更加糟糕。不過,其他國家的新聞機構也相繼加入這場論戰。他們認為,這家美國搜索巨頭每提供一篇文章的鏈接,都相當於從他們口袋里掏錢。
巴西媒體已經開始聯合抵制 Google ,德國也呼籲建立懲罰性立法措施,法國同樣出現了類似的呼聲。
如果只跟 Google 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溝通,你不會知道這一切。他雖然很重視 Google 新聞面臨的挑戰──他剛剛與法國總統奧朗德結束了溝通──但在電話中卻顯得很樂觀。
“我們展開了一些良性溝通,我預計能在年底前達成某種協議。”他說。
Google 淡定
不過,別奢望這份協議會認可所謂的“附屬版權”(ancillary copyright)的主要宗旨。這種已經在德國等地推行的理念認為, Google 等企業應當為索引新聞標題和摘要付費,但 Google 卻認為,這種行為屬於“正當使用”的範疇。
在法國和德國,那些希望對 Google 施壓的出版商已經獲得了一些政府官員的支援。不過,儘管 Google 言辭友好,但卻立場堅定,因此無論誰對其施壓,可能都將無濟於事。
“與政府打交道時,必須明確告知他們你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施密特說,“我們不想為那些我們沒有託管的內容付費。這一點一直都很明確。”
在巴西,有超過150家報紙在2011年就決定撤出 Google 新聞,包括該國的多份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上月的一次會議更是將這股風潮推到了頂點,彼時, Google 與巴西報業公司的代表對所謂的“正當使用”究竟有多正當展開了激辯。不過,施密特對這件事的態度仍然很淡定。
“這個選擇挺好。”他說,“出版商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巴西的新聞業競爭很激烈,所以我們不太擔心。”
面對媒體公司的強大壓力, Google 的確有理由保持淡定。據 Google 披露,該公司的搜索引擎一個月為新聞媒體網站提供40億點擊量,其中有10億來自 Google 新聞。這的確為 Google 贏得了很高的籌碼。
法德態度
其他地方的出版商已經目睹了美國同行的遭遇。德國和巴西出版商的境況較好──法國略差──他們仍然能夠控制自己的用戶和商業模式,並且希望維持這種現狀。
“德國出版商比美國同行的地位強得多。他們希望盡力強化自己的地位。”德國新聞網站Zeit Online總編輯沃夫岡‧布勞(Wolfgang Blau)說。他認為,那些老牌出版商寧可轉移話題,也不願改變商業模式。“這肯定是一場敗仗,但暫時看來, Google 還是很容易成為攻擊目標。”
德國最大報業出版公司Axel Springer CEO馬塞亞斯‧多芬納(Mathias Dopfner)通過電子郵件表示,各地出版商都必須通過自我保護才能實現繁榮。
“我們在四處聚合。”他寫道,“但卻不能接受毫無回報的商業化聚合。”他還補充說:“即使是內容摘要也會損害我們的業務,因為如果內容總結得太過全面,人們就不願點擊查看原文了。”(歐洲一直以來都很看重版權保護,而美國所謂的“正當使用”標準在那裡並不普及。)
其他地方的媒體還擁有一些美國媒體所缺乏的靈活性。倘若所有美國媒體都聯合抵制 Google ,就將因為違反《謝爾曼法案》遭到起訴。雖然美國政府曾經因為試圖通過反盜版立法為娛樂行業提供幫助,而遭到來自網絡的抵制,但德國和法國的媒體出版商卻與政府保持著更為密切的關係。
事關重大
Google 面臨的阻力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為事關重大。《金融時報》、《衛報》和《紐約時報》等英語網站可以吸引全球讀者,並有可能在數字世界繼續繁榮下去。但葡萄牙語、法語和德語的網站覆蓋面則小得多。而且由於 Google 將歐洲總部設在了稅率較低的愛爾蘭,導致法國的德國政府無法對 Google 在他們國家展開的業務徵稅。
施密特則表示,“這是兩碼事。”“ Google 的行為完全符合法律條文和宗旨。我們的市場份額很高,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做了任何錯事。”他說,“報業的確存在問題,我們也很關注他們的現狀。但他們的當務之急是將我們發給他們的點擊量轉化成真金白銀,這樣才有未來。”
雖然面臨多重挑戰,但 Google 始終很有信心,因為整個世界都支援它。 Google 在互聯網行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以至於用戶都相信,它可以毫無障礙地為人們提供這個星球上的很多信息。
由於規模龐大, Google 似乎成了眾矢之的,但要通過打擊 Google 來實現收入分享似乎難以奏效。歸根結底,出版商及其政府盟友的想法並不重要。
“不可能像傳統產品一樣通過限制措施來保護信息。”《巴西日報》前執行編輯、德克薩斯大學新聞學教授羅森他‧阿爾福斯(Rosental Alves)說,“信息是流動的、不可阻擋的。”(鼎宏)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