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心靈禪修書:煩惱源自欲望

[複製連結] 查看: 307|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6965695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3-4 07:43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煩惱源自欲望

  一則寓言:有一天,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孩哭泣不已,他就問小孩:"你為什麼哭泣?"小孩就說:"因為家貧,無力奉養父母。""我變個金塊,你拿回去孝敬父母,如何?"呂洞賓被孩子的孝心所感動,隨手指著路邊的石頭,那石頭立刻變成金塊。當他把金塊拿給孩子時,竟然被拒絕了。"為什麼你連金子都不要?"呂洞賓很詫異。

  孩子指著呂洞賓的手說:"我要點石成金的手指。"

  這則寓言,內容不長,卻發人深省。貧窮饑餓的孩子面對誘惑,激發了他的欲望,欲望升級到連金子都不要,竟要點石成金的手指。由此可見,誘惑令人心智迷亂,誘導自己步入歧途。

  誘惑,可以解釋為引誘、迷惑。"誘惑"一詞,出自《淮南子》,"誘"為先導的意思,"惑"則是給人以假象之意,就是要誘導別人離開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行動准則,步入歧途。人在塵世,五顏六色,流光溢彩,風暖花香,目眩頭暈。可以這麼說,誘惑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人處於誘惑的包圍之中:名利的誘惑、金錢的誘惑、聲色的誘惑、美食的誘惑、錦衣的誘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種種,都能勾起你的聯想,激發你的欲望,令你心智迷亂,欲得之而後快。在誘惑面前,有人接受了,有人拒絕了。

  名利,盡管大家有時鄙視它,詛咒它,但它畢竟是富有魅力的奇妙的東西。要不,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向往,在追求,在奔波。《史記o貨殖列傳》中有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傳說乾隆皇帝微服遊江南的時候,有一次在山上眺望景色,看見許多帆船在海上駛行,往來如織。他便問身邊的大臣,那幾百只船上的人在做什麼,他的大臣答道,他只看到兩只船,一只叫"名",一只叫"利"。可見名利對人的誘惑是多麼大,非一般人所能放得下的。許多有修養的高僧大德和賢士能夠避免利的誘惑,可是只有最偉大的人物才能避免名的誘惑,可見有的人能放得下利,卻不能對名放下看破。

  面對誘惑,凡人都難免沖動、浮躁,難以自制,而戒律卻在提醒你不能屈從誘惑,必須保持住做人的清白,提升起人格的尊嚴。《玉堂叢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秦州曲吏曹鼎捕盜時抓獲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動。正巧這晚由曹當班,此女子多次對他暗送秋波,搞得他心慌意亂,於是他將"曹鼎不可"四字寫於紙上,用於自戒。這四字曹鼎寫了燒,燒了又寫,如是數十次之多,終於克制了自己騷動的心。為此,曹鼎的自戒是難能可貴的。

誘惑是一只美麗的青鳥,翔飛於古典和現實之間。

  面對誘惑,君子可能變成小人,忠良可能變為奸佞,堅定的革命者可能變為貪圖小利的可憐蟲。然而,凡事須辯證地對待,面對誘惑,關鍵在於人不可被誘惑所奴役異化,人可以被誘惑所包圍,但不可被誘惑所湮沒,否則,人便失去了自身的主體性。人一旦失去了主體性,豈能稱作人耶?由此觀之,面對誘惑,既應有所取又應有所舍,既應有所投入又應有所自持,既應有所熱忱又應有所節制,從而能在誘惑的包圍之中,頭腦清醒,心態平衡,行為規范。

  理學家程明道與弟弟程伊川共同赴友人宴席,席間友人召妓共飲,伊川正襟危坐,目不斜視,明道則毫不在乎,照吃照飲。宴後,伊川責明道不恭謹,明道先生答曰:"目中有妓,心中無妓!"這是何等灑脫的胸襟,正是"雲月相同,溪山各異","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這是凡人所不能致的境界。

資料來源:七葉佛教書舍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