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金馬五十的隨想
2013年11月28日09:34
作者:陳琬尹(研究生)
金馬五十精彩落幕,最教人感動的片段,即是李康生在從影二十餘年後終於奪下影帝。蔡導激動地親吻小康的臉頰、老搭檔陸弈靜給予熟悉輕鬆地擁抱、楊貴媚注視台上的小康而滑下的一行淚,更是充滿一路走來的疼惜與欣慰。「這不是電視壞掉」小康一席莊重且滿是幽默的得獎感言,讓喜愛小康的觀眾有種錯覺,彷彿這是我們第一次聽見他談話(畢竟他在電影裡話也總是不多)。於眾多知名男演員中突圍而出,「爆冷門」的評論聲四起;事實上,對於了解蔡明亮的電影觀眾而言,小康的臉是跟隨著他們看電影的年歲,一同成長、衰老的軌跡,熟悉且溫暖,一點都不冷。
另一個被說「爆冷」的獎項,即是由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執導的《爸媽不再家》奪得最佳劇情片,主席李安在會後受訪表示,此獎項評選過程激烈,在最後階段由《爸媽不在家》以一票勝出蔡明亮的《郊遊》。雖然,這兩部作品很難放在同一天平上檢視,但《爸媽不在家》的勝出,卻得以看出一些現狀。
首先,是金馬獎的自我定位。國外大型的電影獎項皆有其關注的電影表現重點,對金馬獎而言,或許電影最重要的仍是說好一個故事,而非對於電影作為一個創作媒體的探索。事實上,蔡明亮在創作後期,尤其是與羅浮宮合作拍攝《臉》之後,其作品的呈現平台,就漸漸地朝藝術界靠攏,甚至《郊遊》一片也打算在美術館放映,而不做戲院的商業映演。相信曾經努力跑校園、辦座談、鼓勵觀眾進戲院的蔡明亮,並不是因為票房的壓力才逃避進入美術館,而是他在影像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所願意信仰的路線。可惜金馬作為台灣最大的電影獎項,並不願鼓勵此種類型的作品,甚至,從金馬獎的獎項設立名稱,即可以明白──最佳「劇情」片,如何說一個好的故事才是重點(雖然主席李安曾表明力挺《郊遊》);當然,若能夠因此而鼓舞華語電影拍出更加動人完整的故事,並不是壞事。
其次則是影像研究在台灣的狀況。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是部佳作,導演在領獎時也不斷強調曾經受到「台灣新電影」的影響,但是,回顧幾位八○年代的台灣新電影大師,甚至九○年代的李安、蔡明亮、張作驥等人,都不曾放棄在電影的影像藝術上,有新的自我突破或嘗試。不論是對影像媒介的思考或是電影技術的精進,例如:楊德昌的《恐怖份子》、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張作驥的《美麗時光》、乃至近期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等。但是在建構「台灣新電影」傳統的思維時,強調故事性、題材、作者論調已是一種常態,例如去年的《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一書,即為一例,「台灣新電影」確實是我們的優良的老招牌,但研究者如何尋找別於過往的觀點重新看待「台灣新電影」,甚至,再挖掘新電影之外的影像作品,乃是需要努力的工作。
當蔡明亮在領最佳導演獎時,說道:這種感覺讓我好想再走下去。《郊遊》是他首次放棄底片轉以數位拍攝完成的告別作,若真要說,他其實還有一段路沒走完:拍3D吧,蔡導!
=====================================
資訊來源: 蘋果日報
感謝收看! 這帖不代表我的想法 這只是轉貼帖 希望這些訊息能幫的到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