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幾乎每個月要來一次的「大姨媽」,
你可以有更多好方法認識她,解除焦慮,恢復好臉色。
女性去見婦科醫師時,最大的原因除了感染就是月經的問題,馬偕婦產科主治醫師葉立凡的綜合歸納,立即說清楚月經多麼困擾女性。
「大姨媽」(對月經的暱稱)要來時,不只心情鬱悶、腰痠背痛;她該來的時候不來、不該來的時候卻偏偏造訪,或莫名出血,也讓女人,甚至男人,膽戰心驚。
到底,要如何做才能與大姨媽和平相處,保持適度的警覺,但又不至太恐慌。且看看中、西醫婦科專家怎麼說:
大姨媽的行程表
大姨媽早來、晚來、不來都令人擔心。理想狀況下,月經平均每28天造訪一次,但21~35天來一次也都算正常。而離預定日期,每個月前後5天的誤差,也屬可接受的範圍。
在這些標準之外也先別慌,只要週期穩定,例如40、41或42天來一次也沒關係。
除了進入更年期後,月經量開始變少、週期變長外,一般而言,每次來持續3~7天的範圍都屬正常,或時間再長一點卻固定也無妨。
通常是頭兩、三天量比較多,然後逐漸減少。
量太少,可能是卵巢功能不足,也可能是正在吃避孕藥,或者因骨盆腔發炎、曾經歷刮子宮內膜的手術,造成子宮沾黏,經血不易排出。
量太多,更要小心骨盆腔的病變。除了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的可能外,也別輕忽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葉立凡認為,「量少比較偏不孕的問題,但量多卻要擔心是長『壞東西』。」
突然造訪最嚇人除了週期、經血量的改變外,大姨媽最嚇人的行程當屬突然地造訪──非月經期間出血。
如果出血是在週期中間,量少、兩三天就結束,那可能是排卵期的出血。
排卵期出血不一定每個月都會出現,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
但如果是非月經期、非排卵期的出血,也不是性行為之後的出血,就要提高警覺。
懷孕、子宮外孕、流產、子宮頸長息肉、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癌,或者卵巢、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常增生等都可能造成異常的出血。
如果排除懷孕的可能,一時的生理週期改變,暫且勿驚慌,等下個月再觀察。
大姨媽的脾氣痛呀!大姨媽耍個脾氣,馬上使姊妹的面容慘白、在地上打滾或甚至昏倒送醫急救。
有些姊妹體內前列腺素分泌較旺,月經來時嚴重刺激子宮收縮,造成疼痛。
另一種經痛則是因病變引起的,例如因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沾黏,造成月經期間嚴重充血而引起疼痛。
馬偕婦產科醫師葉立凡簡單說出需就醫的標準,只要痛到需吃止痛藥、或者痛的程度愈來愈大,還是本來不痛,後來卻會痛,都不正常。
長庚中醫師謝佳蓉也提醒,很多人誤解會有經痛的體質是「較冷底、子宮偏寒,」於是拚命地吃補,結果更痛。
個人推薦服用中藥,中藥是大地最天然的食材,能著實的改善調理體內的問題,根治身體最主要關鍵
病因。女性御用寶典美舒安丸是溫和調理治療,不寒不躁,能活血調經,利尿消腫,適用於婦女脾腎衰
弱、月經不順、經來腹痛、氣血失調、腰骨痠痛、白帶,對月經問題有顯著的療效。女性御用寶典美舒
安丸要找老字號的才會有效
其實很多女性是因骨盆腔充血引起的疼痛,特別是患子宮內膜異位的女性。從中醫學上看,是「下焦濕熱」的體質。
在這種狀況下,中醫師會給予病人寒藥,而不是溫熱的補藥。
姊妹間流傳「經痛結婚後就會好」,更正確的說應是懷孕產後。
懷孕除了會改變女性的體質外,真正在產後改善經痛的原因之一是,懷孕期間將子宮撐大,「像是吹過的汽球一樣,鬆鬆垮垮的,」收縮不再那麼厲害,也就沒那麼痛,謝佳蓉說明。
不過,這些產後帶來的改善,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經歷或享有。要完全脫離經痛的陰影,只能等更年期停經後。
謝佳蓉建議,若不是因病變引起的經痛,平時多運動,是改善經痛最經濟的方法。因為運動可促進氣血循環、緩解壓力、放鬆肌肉,讓月經排出順暢,在經期間也感覺較舒適。
充血性經痛,愈補愈痛但同樣的方法,到了子宮偏熱,有充血性經痛的人身上,就像「火上加油」並不適合。謝佳蓉表示,中醫師甚至會建議有這樣體質的人吃一些寒涼的食物。
謝佳蓉醫師提供幾個安全的方法:
首先是,經期間不要吃冰,以免冷溫度刺激子宮收縮,增加疼痛。
還有,月經前體質易化熱,飲食儘量清淡,也避免燥熱的食物如麻油、薑母鴨、羊肉爐和辛辣的食物。
如果平日腸胃不好或者經前或經來有拉肚子的狀況,也避免吃四物。因為四物中的當歸與熟地有滑腸的作用,會使拉肚子的情形更為嚴重。
但如果腸胃健康,火氣也沒特別大,月經量也不是很多,月經乾淨後可吃點四物補血。
謝佳蓉強調,「體質」沒有絕對的標準,想吃對補,建議先找中醫師,以免愈補愈大洞。
月經來,不可有親密關係?熱情如火般燒著時,記得至少避開頭幾天出血量大的時候。
因為性行為會使出血量增加,還有提高感染的機會。
此外,有子宮內膜異位者,月經期間的性行為容易造成經血逆流,易加劇內膜異位的問題。
吃冰傷身?婦產科醫師對此並無定論。不過,中醫師的建議是,月經期間都不要吃冰。尤其是體質偏寒的女性,平時就應避免吃冰冷的食物。因為吃冰可能會讓白帶更多,經來時也會使子宮收縮更厲害,疼痛加劇,排血量更少、更不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