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室,霧設計工作室的簡稱,組成的兩位設計師瑞怡和禹瑞以妹島和世的建築而來的命名靈感,希望能讓人感覺到如霧在身邊、充滿生活感的設計思維。這一天上午,我們來到霧室的工作空間,在這個充滿自然與光影美感的空間裡,聊聊關於霧室的開始與未來。 【文/方敘潔;攝影/王漢順;圖片提供/霧室、周育潤】 關於霧室的創立,其實一開始並不在兩人的計畫中,瑞怡回憶:「幾年前我們為了進喜愛的香港設計公司工作,特別跑到香港參加面試,面試過程中和他們相談甚歡,沒想到對方居然告訴我們:『你們想要做的設計,以香港的大環境來說是很難達成的,在台灣更有機會實現,你們不妨在台灣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努力試試看!』」這樣意外的鼓勵,後來真的促使瑞怡和禹瑞勇敢跨出第一步,創立了屬於自己的霧室。 一直到現在,當初面試的設計師還與兩人保持聯絡,瑞怡說:「有次我們在台灣碰面,當時聊到設計師應該如何在商業和人文之間拿捏,多花點心思,原本覺得互不相容的狀態,就可能創造出兩者交會的平衡點。」抱持著這樣的大方向,霧室為台灣書籍設計注入許多新思維。當大家都理所當然認為書籍設計就等於平面設計時,霧室卻不這麼想,禹瑞解釋:「我們將書看待成一個有六面的立體物件,例如設計《慢享山水田園詩》,我們就希望透過樹梢影像拉頁、搭配能透光的頁面打洞設計,讓讀者即使坐在書桌前也能感覺到光線穿越映照在樹梢的情境。」除此之外,瑞怡也笑著補充:「在做《柳宗悅 日本民藝之旅》時,因為想將書中民藝強調心與手相連,以及作品無名性的特質傳達出來,還特別請禹瑞用膠板一字一字的刻出書名,簡直讓禹瑞覺得我故意刁難他!」 在訪問稍微告一段落時,瑞怡略帶靦腆地拿出用幾只米色帆布書袋,說要當作紀念品讓我們帶著,我們驚喜又不好意思地道謝,接過來仔細一看,書袋上低調的印著「mistroom」字樣,不禁好奇詢問:「未來霧室有可能成為品牌,發展出自製商品嗎?」「其實我們的確有想過這樣的可能,像這款書袋雖然只是一份伴手心意,但我們也特地挑選了耐重耐磨的布料製作。不過,我們兩人都是需要對事物整體思考清楚,才會開始動作的謹慎性格,所以或許不是現在,但是是有可能的!」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真的可以看到更多來自霧室的多元創作,期待兩位晨型人設計師的作品囉!
1. 攝影/王漢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