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圖片/黃健敏】 你知道的舊金山是金門大橋,是起伏的丘陵地貌,但你可能不知道,座落阿拉莫廣場(Alamo Square)被暱稱為「六姊妹」的維多利亞式住宅,更證明了舊金山兼具文化、藝術與歷史,遠觀近看都有趣味。 舊金山,十九世紀初只是美國西岸的一個小漁村,一八四八年發現金礦,吸引了三十萬人遠道而來,因此在一八五○年四月十五日建制,成為郡市合一的行政轄區。淘金熱造成人口暴增,使得住宅的需求大增,一八四九至一九一五年舊金山興建了許多住宅,維多利亞式是最受鍾愛的風格,最多時數量曾接近五萬幢。歷經歲月的滄桑與一九○六年大地震的毀損,如今倖存者已不多。 所謂維多利亞住宅,通常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所建之住宅,以一八三七至一九○一年這段期間為主。說來維多利亞式樣並沒有標準齊一的風格,而是藉由一些建築元素表現其獨特的樣式,諸如尖尖的斜屋頂,戶外有遮蔽的走廊或陽台,突出牆面的窗戶──這點在舊金山格外明顯,這樣的設計可以具備較佳的視野,對於擁有美景的舊金山,是攬勝的設計手法之一。 受制於舊金山的山坡地形,通常地面層充當車庫,居家空間在二樓以上,立面往往運用不同建築樣式的裝飾,諸如希臘風的山牆、聯邦式的欄杆、不對稱的立面等,豐富建築的表情。因此建築史學家將維多利亞住宅細分安妮女王樣式(Queen Anne Style)、歌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 Style)、義大利式(Italianate Style)、第二帝國風格(Second Empire Style)、仿羅馬式(Romanesque style)與瓦風格(Shingle Style)等。 美國第一幢安妮女王樣式住宅建於一八七四年羅德島新港(Newport, Rhode Island),是由名建築師李查生(Henry Hobson Richardson)所設計的薛曼宅邸(William Watts Sherman House)。不過早年舊金山的維多利亞住宅絕大部分不是出自建築師,而是抄襲建築目錄中制式圖樣而興建。
一九六三年舊金山藝術家卡頓(Butch Kardum)將自宅以綠色與藍色漆飾,這可違反了一般中性的灰色外觀,當然引起社區的反彈,不過她與一群藝術家開始推動色彩運動,促使舊金山的住宅與街景起了很大的變化。一九七八年市面上有一本關於舊金山維多利亞式住宅的書,書名《彩繪女仕》(Painted Ladies-San Francisco's Resplendent Victorians),後來這個稱謂被廣泛引用,不單指舊金山一地,還泛指美國境內的維多利亞住宅。 舊金山最知名的「彩繪女仕」位在阿拉莫廣場(Alamo Square)區的施泰納街(Steiner Street)。阿拉莫廣場是一個高級住宅區,住宅的規模以大聞名,通常每棟高三至四層,約兩百多坪。社區的中心是一個公園,由於起伏的丘陵地形,從公園向東望可看見市政中心與金融中心等突出的都市天際線,有極佳的景觀視野。被稱為「六姊妹」的一排維多利亞住宅,就是這都市天際線的前景,構成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美景,與金門大橋同列為舊金山的重要地標,對於塑造舊金山的都市意象貢獻至鉅。 「六姊妹」之所以成為舊金山美麗的都市風景之一,乃拜大眾媒體電影與電視之賜,八○年代的電視連續劇《歡樂滿屋》(Full House)就以這排住宅作為劇首的場景。這檔連續劇從一九八七年九月首播,直到一九九五年五月結束,總計一九三集,甚至輸出至法國、日本、波蘭與匈牙利等國家。有如此夯的影集加持,加上舊金山旅遊套餐中的走訪電影場景推波、歷史保存協會的維多利亞建築步行導覽活動助瀾,「六姊妹」當然成為無數影迷的朝聖之地,被列為舊金山觀光景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