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穿戴的浪潮已經興起,已經陸續有明星級的試水產品出現,相信2014年,可穿戴設備將會是集中爆發的一年。三星、索尼以及眾多國內廠商都推出智能手錶等可穿戴產品,然而到目前為止,可以說真正稱得上革命性,或者得到迅速普及的產品並沒有出現,可穿戴市場前景依然廣闊,甚至對於眾多創業公司來說,可穿戴依然是一片藍海!
對於智能手錶來說,高富帥戴的是身份,屌絲戴的才是功能,智能手錶究竟要做成啥樣,對於當前混亂的智能手錶產品,我從軟硬件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為什麼一定是Android?目前多數的產品仍然使用的是安卓系統,很多智能手錶的設計思路就是對手機做減法,縮小了屏幕,縮小了電池,然而是用手機的系統和處理器,用的也是手機的設計思維和模式,認為這樣就是一個智能手錶了。因此,對於很多類似的產品,很難說他是手錶,更像戴在手上的手機。
安卓本身就是針對手機和平板設計,對於手錶來說,不光有過多的功能冗餘,而且安卓對硬件的需求,以及較低的運行效率,使得本來對電量要求就非常嚴格的可穿戴設備在續航的表現就更加糟糕,無論功能多麼強大,每天就需要充一次電的手錶也很難讓我滿意。即使通過無線充電、便捷充電、OLED屏幕甚至電子墨水屏幕等多種方式的組合,對於續航這一關鍵性的體驗來說都是治標不治本。
那麼,可否考慮放棄安卓平台。對於很多公司來說就是典型拿來主義,安卓平台有著豐富的軟硬件資源,有著非常多的方案提供商,有著非常完善的開發環境和工具,也正因此,很多人認為可穿戴設備的開發沒有技術壁壘,安卓平台也就成為很多產品理所當然的選擇。那麼,當大家都在用這一套路子的時候,可否考慮放棄如此誘人的安卓系統。就拿智能手錶來說,多數的產品的功能仍然是通過藍牙連接手機,作為便捷的信息提醒、顯示的擴展終端,或者擴展一些天氣、音樂、睡眠質量、計步等功能,而對於這些功能來說很多嵌入式系統完全就能夠實現,並不需要龐大的安卓系統。 為什麼需要雙核甚至四核?目前的智能手錶產品,多數均使用了Android 4.0以上的系統,因此512M以上的RAM,1G Hz以上的單核甚至多核處理器成為了標配,很多公司甚至把雙核處理器作為手錶的賣點之一,我認為對於一個手錶產品來說,把處理器都作為賣點來主要宣傳,那可能這款產品的亮點真的是少的可憐。先拋開Android系統不談,手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處理器性能?對於多數240×240分辨率的小屏幕,僅僅是時間顯示、音樂播放等簡單應用,雙核處理器除了耗電和作為宣傳噱頭,還真的想不出來有其他意義。
Android的應用使得硬件配置的底線被抬高,因此手錶的價格自然也就無法降下來,對於多數產品來說接近兩千元的價格,只能是小眾的玩物。而即使是部分主打價格的國產產品,超過500元的價格仍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而如果放棄安卓平台,硬件平台的選擇餘地就大了很多,那麼價格自然就有了更多的空間。
MOTO X上的X8以及蘋果的M7,這種協處理器的運用其實已經為可穿戴設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MOTO的"自然語言處理器"、"語境計算處理器"將音頻處理語音識別獨立出來,從而可以讓用戶務實手機的待機模式,手機隨時聽令,隨時啟動。而M7處理器,則獨立處理相關傳感器,它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將一些需要隨時待命的功能獨立出來,不用去啟用雖然功能強大,但是功耗也巨大的主處理器,使得手機能夠實時處理一些傳感器數據並實時響應,同時還能夠有著非常優秀的續航表現。蘋果和摩託的這種協處理器模式其實並不新鮮,也並不是多複雜的技術,然而所帶來的改變卻是巨大的。
對於智能手錶來說,我認為需要做的就是手機的協處理器,因此,拋開Android後,在處理器上也只需要的一顆協處理器級別的CPU就可以,以蘋果的M7為例,M7就是由NXP代工的 LPC1800系列處理器,該處理器基於Cortex-M3架構,主頻180MHz,對於傳感器的數據採集和處理已經足夠。Cortex-M3/M4我認為是非常適合智能手錶應用的處理器架構,NXP和ST都有著非常成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而且功耗控制更是具有優勢,在性能上對於智能手錶的界面交互、數據處理等方面來說已經是綽綽有餘,十幾元到三十幾元一片的價格也非常有競爭力。所以對於智能手錶來說,我更青睞採用STM32這樣使用Cortex-M3內核的產品。處理器性能恰到好處,功耗表現優秀,價格還能夠有所突破,何樂而不為?
 智能手錶,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功能?在本文的開頭我就有一句調侃,手錶,高富帥戴的是身份,屌絲戴的才是功能。對於三星、索尼、蘋果的產品,由於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身份象徵尚有可能,對於很多國產品牌甚至創業公司來說,這一點是需要慎重考慮的,這關係到產品的定位和用戶群體。智能手錶產品,時尚、科技感的外觀自然不用說,新奇、好玩的功能同樣很重要,然而現有的很多產品,設計思路上的錯誤是產品逃不掉臃腫的體型,而功能上的創新最後卻都成為了雞肋,手錶的設計與定位,功能的創新與取捨,是產品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清楚的問題'
決定手錶的功能之前還是先需要決定手錶的定位,在上文已經說明,蘋果和摩託的協處理器模式提供了很好的一個借鑒,手錶不是為了取代手機,我相信也不能夠取代手機,因此我實在想不通很多手錶還能夠插卡打電話的必要,還有的手錶在如此迷你的鍵盤上仍然設計了回复短信的功能則更是奇葩!
對於功能設計,我認為智能手錶的功能主要在三方面:
第一類是手機可以做但是不方便也不經濟功能
例如計步器、睡眠質量監測等,這些功能需要不間斷的採集數據,需要的交互和處理器性能並不是很多,如果交由手機來完成就會長時間佔用手機的處理器資源,需要處理器一直保持喚醒。對於沒有協處理器的手機來說,智能手錶就是他們的協處理器,將這些數據本地採集存儲,在手機端操作的時候才統一傳輸顯示,這種形式組合相信更有效率。
第二類是便捷的信息提醒預覽等功能
信息、日程提醒,文字預覽也就足夠了,輔以簡單的操作就可以了,很多手錶甚至強調可以在手錶上回复短信,這個我認為意義不大。這類功能是手機顯示和交互的一個擴展,畢竟隨著手機的大屏化,掏出手機包括單手操作也不是那麼方便,因此一定程度上的擴展會帶來很大的便捷,但是對於發短信、打電話這樣的操作我認為還是手機上操作比較好。
第三類是手機控制功能
用來尋找手機,控制拍照,這些功能都是方便而且實用的小功能,至於WIFI連接、音樂、FM這些功能來說,只能說看看具體定位吧,我認為不是那麼必要。
智能手錶作為可穿戴設備的排頭兵,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就獲得了足夠的關注,以上分享了我對智能手錶以及可穿戴硬件的一些看法,個人愚見,真誠希望與各位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