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影評/等一個人咖啡:一切都是為了成就居爾一拳

2014-8-28 03:15| 發佈者: kimiko| 查看: 255| 評論: 0

摘要: 文/鄭秉泓 關於《等一個人咖啡》。 必須承認這部片蠻好看的,雖然不是九把刀拍的,但和《那些年》無論劇情架構還是整體風格都非常相似。基本上算是又一部九十年代懷舊愛情片。為什麼我會說是九十年代,不只因為裡頭 ...

文/鄭秉泓

關於《等一個人咖啡》。

必須承認這部片蠻好看的,雖然不是九把刀拍的,但和《那些年》無論劇情架構還是整體風格都非常相似。基本上算是又一部九十年代懷舊愛情片。為什麼我會說是九十年代,不只因為裡頭有許多六年級生的集體記憶(如九十年代首席玉女周慧敏、《破壞之王》林國斌和《少林足球》黃一飛的客串),更是因為我覺得九把刀還是藉此傳達自己的青春情懷啊,這是一個很老派(與當下八年級生的青春有所差距)但又極其迷人的故事,銀幕上沒有出現太多關於fb或是line或是google之類的網路干擾,著重的是「前網路年代」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情感交流與聯繫(是說小說故事背景的設定是2000年,也當然沒這些東西)。那些乍看有點粗糙過時的校園怪談,也因為被置放在老派這個框架裡頭,儘管不合時宜,卻面目可愛(而非可憎),就這點來說,《等一個人》比《愛情無全順》處理好上太多。

九把刀有點像是21世紀的瓊瑤(而這兩人就是每學期我上文學與電影的課時最先分析的兩位),都是從作家跨行電影,成名作都是關於自己一段愛情經歷,作品都創造出一個令人難忘的世界觀。九把刀的小說和電影熱潮能夠走多久,就看做為他創作核心的「居爾一拳」概念(這個專有名詞不太好解釋或具體形容,大抵解釋了九把刀的人生觀、創作觀、和說故事技巧),讀者、觀眾能夠買帳多久。無論是《那些年》、《等一個人》還是《變身》,在敘事上都謹守「居爾一拳」教條,宣揚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儘管徒勞無功,熱血依舊的中心思想。所有的刀迷都知道,看九把刀的書或電影,就是為了最後那個獨一無二的時刻,那個照例將先前所有出現過看似徒勞無關緊要的瑣碎點滴全部串連起來(有點把最後一片拼圖放上去終於完工的概念),讓人雞皮疙瘩的「居爾一拳」時刻。

我當初第一次看《那些年》的時候,對於這樣一個「居爾一拳」,是相當不以為然的,心想不過就是人生跑馬燈罷了,不過就是假裝很不宿命的宿命論罷了,就算這樣的偶然與巧合、這樣的戰鬥姿態真有其動人之處,我總是以為可以不要是以這般俗氣的人生跑馬燈、可以運用更具創造性的影像蒙太期嗎?但是這三年來因授課之故每學期至少看上個兩三次的結果,我慢慢有了不同的想法,好吧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居爾一拳、或說我麻木了,開始覺得這麼偶像劇式芭樂跑馬燈,自有其可愛之處,就像瓊瑤的小說跟電影總要有慢動作甩頭髮彼此跑向對方的慣例那般。

對於《那些年》所創造的風潮。我曾經常不以為然,不曉得該說九把刀太幸運還是觀眾太容易滿足,我總覺得電影的瘋狂成功,已經與電影本身的好壞無關,《那些年》只是恰好擔任了一個媒介,勾起每位觀眾自己的「那些年」。但看了這麼多次以後,我忽然可以理解為什麼《那些年》這麼轟動,它永遠不會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樣經典的傑作,但它耐看,最後那場「居爾一拳」確實無敵,一擊即中,整個情感就像電腦檔案超速解壓縮那般瞬間爆發開來,快感無窮。一部電影,能夠做到讓大華語區各個世代的觀眾都如此共鳴,就算與片子好壞無關,早已是是很厲害的事了(在此聲明這個結論不適用於《大尾鱸鰻》,我依舊覺得《大尾鱸鰻》的瘋狂賣座是台灣觀眾之恥)。

這次電影的主述者從柯景騰換成了恰北北的思螢,不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女神,而是平凡無奇的女生,從她的觀點把《等一個人》三段故事:思螢和阿拓、暴哥與金刀嬸、阿不思與老闆娘三條故事線串起來,貫穿「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在等一個人」這樣一個很言情小說的中心概念,敘事難度絕對是要比《那些年》高上許多的。而且九把刀先是安排思螢的室友阿珠一邊練鐵頭功一邊對著她(其實是對著觀眾)解構愛情電影法則,最後還讓思螢寫起小說,這又是典型的九把刀式後設安排了。

電影拍得熱熱鬧鬧,在校園、黑色、鄉土、奇幻、言情等不同類型間轉換自如,有些地方難免顧此失彼,但大抵來說瑕不掩瑜。雖然從敘事到風格都像是《那些年》的再進化,說驚喜或是創新沒有,但至少《等一個人》真正做到了進化與流暢,《那些年》卡卡的地方被修正了(男孩女孩咖啡廳的回憶戲可惜還是僵了些假了些),整個故事說得更漂亮,「居爾一拳」串得更美妙,節奏的掌控也更形精確。宋芸樺和布魯斯的表演雖然生嫩甚至有點素人,但勝在清新,那股傻裡傻氣的模樣反倒為詮釋角色佔了不少分,隨著劇情推展,兩人的默契漸入佳境,中段以後那幾場非常「超現實」的戲,看似白爛,卻又令我回味無窮。至於賴雅妍的冷眼旁觀以及李㼈和藍心湄的卡通化表演,也各自發揮了應有的功用。

最後我要說一件事。《等一個人咖啡》根本是直白版的《南方小羊牧場》。我總覺得《南方小羊牧場》是被過份低估的作品。侯季然很天衣無縫地以他獨特而私密的方式,細緻地展現了他對於台灣1990年代的無限回味。《等一個人》跟《南方小羊》同樣透過男女主角的冒險去串起形形色色的有情男女,無論校園怪談還是南陽街傳說,最後的最後都回歸到創作者的中心思想,侯季然為的是那些欲走還留、失而復得的人與物與情,九把刀為的則是忠於自我與告白的勇氣。時間,永遠是電影最大的魔法。

作者介紹:鄭秉泓,有時也以英文名Ryan發表影評,在大學教書,也策劃影展,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編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今日熱門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