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芊芊 不少高齡者面臨子女成家搬遷後,住家閒置空間過大的狀況,專家建議,退休族不妨趁機換屋,讓手頭上有更多現金可靈活運用,算是另類「以房養老」的方法,並透過理財安穩退休。 林老師一家五口住在台北市松山區三十多年,十年前林老師退休時一家五口仍同住一起,近三、四年兩個兒子結婚後陸續搬出去,最小的女兒也在國外讀書、工作,家中只剩下林老師夫婦兩人,五十坪大的房屋顯得有些空曠,不僅三個房間長期無人使用,也因為屋內較少人走動積了不少灰塵,打掃起來相當費力。 其實屋內坪數大不打緊,老公寓沒有電梯是林老師最擔心的問題。夫婦倆都已經六十五歲了,最近爬樓梯常感覺氣喘吁吁,林老師認為再過幾年他可能就沒力氣爬到四樓了,因此考慮換房子…… 汰換老舊空間 提升退休居住品質 林老師的新房子是兩房兩廳一衛的小空間,房子變新了,手頭也多出一千萬元現金,讓身為退休族的他更無後顧之憂,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台灣進入高齡化的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二○一三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逼近二百七十萬人,占總人口約十一.五三%,不僅人口年齡逐漸拉高,連房屋也跟著「高齡化」,房屋變老後居住安全疑慮增加,有些並不適合高齡者繼續居住,因此近年來開始出現一波退休族換屋潮,銀髮族、退休族養生宅需求越來越強烈。 全國不動產企畫研究室主任張勻表示,「換屋養老」是近來相當熱門的現象,原因是這幾年剛好是六、七年級生適婚年齡,不少原生家庭面臨空巢期,家中閒置空間變多,老夫妻也面臨退休生活,趁機將大屋換成品質更好的小屋,或是從公寓、透天厝換成出入較方便的電梯大樓,退休生活可以更安穩。 若能透過換屋獲得多餘資金,再進行理財規畫,一樣可以活到老、領到老。想換屋「以房養老」,通常可以分為大屋換小屋、市區換郊區和一屋換兩屋這三種作法。 張勻說,大屋換小屋、老屋換新屋是最常見到的方法,不少退休族偏好居住在同一個生活圈,不想搬到較遠的區域,此時最適合的方法就是以大換小,例如在同一個區域直接購買小宅,房價會比大屋便宜,倘若想要住新屋,就要先試算一下賣掉大屋後可以買多少錢的新屋。 舉例來說,老陳的舊公寓四十坪、價值二千四百萬元,當地十年左右中古電梯大樓均價為每坪約七十萬元,以老陳賣屋所得來看,應該可以買到三十五坪左右的電梯大樓;倘若老陳想多留一點現金裝潢、未來養老,則可以將坪數縮小至二十五到三十坪,手頭就多出三百萬到六百五十萬元現金。
張勻分析,不少人因為想要住在全新的社區,所以願意從市中心搬到郊區或是副都心,不僅房價便宜,且可以選擇當地最熱鬧、生活機能最好的區域,同樣享有相當多的生活採買與醫療資源。 也有些退休族希望將多出來的資金,拿來投資學區、捷運套房或公寓,成為有固定收入的包租公,則可以把一間大屋換成兩間小屋,創造穩定的收入,假設老陳賣了二千四百萬元的舊屋,他也可以選擇買兩間一千二百萬元的房屋,一間自住、另一間出租,每月固定收租金。 退休族得注意 四大機能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