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飼養蛋雞的「格子籠」容易引發雞隻體弱導致的疾病或感染。(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下同。) 記者邱美婉/綜合報導 農委會近日與養雞協會舉辦了三場「蛋雞友善飼養管理宣導座談會」,邀請台南、屏東、彰化地區農民及有心瞭解的民眾參加,會中除了講解相關驗證內容、流程、低利貸款方案,希望可以積極協助蛋農轉型。 台灣目前仍普遍採用格子籠蛋雞飼養系統,蛋雞缺乏運動容易生病、癱瘓、骨折或死亡。業者為了預防雞群因緊迫而生病、產蛋率下降,往往必須投藥或在飼料中添加各類抗生素。這種飼養方式卻早已為歐盟在2012年1月1日基於公眾健康及動物福利等理由所禁用。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統計,台灣養蛋雞數超過3千600萬隻,每年生產66億顆雞蛋,多數都不是以符合蛋雞動物福利的方式飼養。目前只有約2成(1億6千萬顆),是來自符合動物福利規範的放牧、平飼與豐富籠所飼養的母雞所生產。 ▲「自然放牧」除有室內禽舍讓雞產蛋、休息、躲避威脅外,更提供室外活動空間,讓雞可自由進出,到果園或農地覓食、洗砂浴、奔跑,滿足自然行為與需求。 ▲「室內平飼」系統是在禽舍內放置產蛋箱、棲架,提供母雞築巢產蛋,並可在高處歇息。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強調:「動物過的好不好,絕對影響畜產品質,更關乎人類健康。」她表示,近年許多人畜共通疾病,如禽流感、狂牛症等,都是人類漠視動物需求及福利,改變動物天性所造成的反撲。在三場蛋雞友善飼養管理宣導座談會中,其實很多蛋農也漸漸體認到不當飼養造成品質低落及相關問題,但對轉型及政府輔助計畫內容卻不甚了解,希望藉此機會幫助蛋農轉型投入動物福利雞蛋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