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創新發明學會理事長吳國俊博士(左)、秘書長吳智堯(右圖/記者葉川慈攝) 文/ETToday 產經研究室主任戴國良、研究員葉川慈 「中華發明創新學會」成立於2009年7月16日。是台灣第一個關於創新發明的社團法人組織,也是目前台灣相當活絡且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創新發明法人組織。此次的專訪的主角吳智堯秘書長,在言談當中讓人感受到,他是個對發明充滿熱情且對臺灣發明人才如何與產業接軌充滿使命感的人。 Q:請您介紹一下中華發明創新學會的成立宗旨以及服務項目為何? A:我們認為台灣有很多專業的學者,擁有多項的專利技術發明,卻沒有曝光與商品化管道,我們想透過學會的協助,組團參與國際賽事,讓台灣的專利發明有機會躍上國際,與開創國際視野,加強專利研發能量來增加台灣在國際上的曝光機會。而學會的宗旨主要在於推廣台灣的專利發明讓專利發明向下紮根教育、並且參與並創造專利發明國際事項。為將台灣專利發明推向國際,學會每年舉行「IIIC國際創新發明大會」,邀請國外重量級學者來台演說,並邀請國內著名學者、各大專校院校長出席,是學會每年所舉辦的學術盛事。 此外,為了向下紮根,每年舉行四梯次「全國創意發明與專利種子教師研習營」,向全台各級學校教師推廣專利發明,結業後的種子教師們回到學校,可帶領學校推動專利發明,此活動也受到相當熱烈的支持。 為了走出國際,我們成立台灣代表團,每年藉由甄選,集結台灣優秀發明作品,出國比賽:也就是各大國際發明展(競賽)包含四月份的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六月捷克國際發明展、七月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九月烏克蘭國際發明展、十月波蘭國際發明展及十二月香港創新科技國際發明展,台灣創新發明作品是國際常勝軍,參加國際發明展是很好的媒介,不僅可獲得國際肯定,增加作品曝光,也可以獲得更多媒合機會。 最後,我們為了讓台灣有一個更完善的發明交易平台,成立了「智慧財產技術交易中心」及「專利發明品智慧財產鑑價中心」,來協助國內學術界及產業界專利發明品鑑價,並協助促成技術交易,使發明專利不再只是專利而成為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技術及產品。 Q:請問學會過去有哪些輔導業界的成功案例? 輔導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A:我們輔導的第一個案例是:易吉益豐源股份有限公司,海浪發電作品參加了學會主辦之國際發明展,在展覽中大受好評,且獲獎,讓產品得到肯定,吸引了數家國外廠商主動前往洽談,目前易吉益豐源(股)公司與中國及斯里蘭卡等地公司技術合作,合約超過3000萬美金(折合台幣約9億元)。 另一個案例則為,威奈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專門研發製造並且行銷太陽能產業,透過參加國際發明展,其明星產品『太陽能腳踏車』,因擁有獨特及獨占性,今年與歐洲企業合作,且簽下了高達5000萬美元的合約(折合台幣約15億元)。 Q:您認為業界應如何有效提升自己公司的新發明及新創意的組織化能力? 應該在哪些方面做改造? A:我會建議業界可以『多授權』:給予公司成員較大的自主空間,讓部屬提升獨立思考及自我負責的能力。另外『善用目標管理』:讓組織化能力提升,以「不固而中」的原則執行工作(方法不固定但執行結果要命中目標),如此公司成員便能養成創意思考的習慣。『適當的回饋與獎勵』也是很好的方式:當公司成員有好的創意及新發明時應適時適當的給予個人及單位回饋與獎勵,如此才能讓組織及個人持續保持對公司創新的熱情。企業公司要改造可以從以下幾個三個面向著手: Q.請問您認為影響台灣各產業界在創新與發明能力提升上,最大的問題點有哪些? A:臺灣企業普遍的一些情況為1.企業規模太小:台灣大都是中小企業,資金、人才有限,教育制度上學用落差很大,產學合作推展不容易,近幾年各技職院校大力推廣創新發明,才開始在世界上展露頭腳,但卻教育部在政策上停止學生參加國際發明展的費用補助,讓台灣創新與發明能力在人才提升上造成隱憂。學校要培養創新發明人才,拓展國際市場培養學生國際觀,但教育部取消學生參加國際發明展的費用補助,補助費用不多(全國約200萬元),國家這樣的政策,讓培育發明人才的資源,更顯窘迫。一個國家的專利申請數與經濟發展狀況有很大的關連舉個例子來說,自教育部自102年開始刪減參加國際發明展之補助款後,多數學校認為教育部不再鼓勵發明,隔年(103年)第一季專利新申請案總件數立即下滑2.76%,其中發明專利,本國人減少6.46%,大專院校減幅更是高達10.17%,但外國人申請案反而大幅成長10.74%。所以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是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政府單位應該要重視。 2.市場、人才、資金、政策未整合貫通: Q.請問您認為類似像電子商務(網路購物)服務性產業,在創新與發明方面,有哪些方向及作法可以採用? A: 2.第三方支付作法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