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寶書版 「醫師,我這次生理前來前有吃冰淇淋,結果月經來痛到快昏倒了」 月經痛,相信很多女性都曾經歷過,但是每個人的症狀卻都不一樣,有悶痛、刺痛、絞痛各種不同的感覺,疼痛的發生時間與程度也不一樣。要治療「痛經」,首先要找出造成痛經的元凶。 西醫怎麼看經痛
當我遇上有長期強烈經痛的患者,我建議可以去婦科做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子宮先天結構異常,例如: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外口狹窄、子宮前屈、子宮後屈等;或是子宮內疾病造成的痛經,常見的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慢性盆腔炎……等;這些病患都會遭受程度不等的痛經,而這種找得出原因的痛經,在西醫觀點上稱之為「繼發性痛經」。 相對於「繼發性痛經」的是「原發性痛經」,也是中醫門診最常見到的痛經症族群。什麼是「原發性痛經」痛經呢?「原發性痛經」是指子宮構造沒問題,但是「功能」卻出現問題。這類的患者通常先去婦科檢查照超音波都沒有異常,但是每次月經來還是痛不欲生,因此會轉求中醫協助。 正常的子宮的內膜會分泌前列腺素,幫助子宮收縮排血。西醫認為「原發性痛經」是前列腺素濃度過高,導致子宮肌肉被過度刺激收縮因而產生疼痛;過量的前列腺素除了在子宮內作用,也會進入血液循環影響消化系統,造成腸胃道的肌肉劇烈收縮,產生噁心、嘔吐等症狀。西藥對於痛經,通常是給予止痛藥,而止痛的機轉有好幾種;如果是痛經服用止痛藥時,最好選擇具有抗前列腺素功效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止痛效果較佳,常見的藥物有: Motrin、 Nuprin、Medipren(ibuprofen)、Aleve (naproxen)。 有些人吃西藥止痛效果不佳,就覺得西藥效果不夠強,因此自己服用「加強錠」或自行加重劑量,其實服用止痛西藥的時間點也很重要,要在月經痛發生之前服用,止痛效果最好,一旦疼痛發生之後再服用,止痛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如果需要服用止痛藥還是要去諮詢醫師,找出最合適自己的止痛藥,並且要「吃對時間」,否則胡亂服藥不但止痛不成,還有可能誤傷肝腎功能,那就得不償失了。 中醫怎麼看經痛
中醫對於人體是整體觀,痛經的發生原因並不單是子宮的問題所造成的,而是全身五臟氣血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如果只是一昧的用止痛藥物來壓抑疼痛,而忽略疼痛發生的真正原因,只能說是飲鴆止渴將自己的身體置身於最危險的處境。 中醫在做婦科問診時通常會問得很細,除了問有沒有月經痛的情況,還會更進一步詢問痛經的感覺,是悶悶痛?刺痛?還是絞痛?疼痛的時間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是月經來之前就開始痛,還是月經來之後痛?不同的疼痛時間也都提示著不同的發生原因。 月經疼痛感 •悶痛、脹痛感 •刺痛感 •絞痛感 •隱隱痛 •月經來潮前就痛 •月經來潮後才痛 其他異常狀況 下腹空墜感 子宮周圍有好幾條韌帶將子宮牢牢地固定在腹腔之中,在正常狀況下當然是不會往下掉,如果是多產的婦女才可能會有子宮脫垂的情況。那為什麼明明沒有子宮脫垂,卻會有子宮往下掉的感覺?下腹會產生空墜感代表身體處在極虛弱的情況,中醫認為「氣虛則下陷」,下腹有空墜感表示有嚴重「氣虛」。這種氣虛大多發生在年長的女性,但不代表年輕女性就不會發生,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生活作息不規律,喜歡熬夜又不運動,年紀輕輕就氣虛的比比皆是。 而有些切除子宮的女性在術後也有這樣的感覺,有時是心理因素,認為切除子宮後有「不完整」、「體內有缺損」的感覺,如何鑑別是屬於心理因素或真的身體功能出現問題,可以靠把脈來區別,氣虛的脈象必然是軟弱無力的。對於下腹空墜感這個症狀,在調整體質的藥物重用補氣藥材:黃耆、人參、西洋參……等,就可以得到改善。 下腹冷感 腰痠 小腿痠脹、水腫 脾經 脾經痛的人常有月經不順的問題,而三陰交痛不僅僅代表是脾經有問題,肝腎的經絡也出現問題,有可能伴隨其他婦科疾病,必須要謹慎注意。 ►重點內容: ★本文資料經授權摘自:高寶書版《女中醫教妳解決惱人的婦科問題》作者:羅珮琳/著。出版日期:103/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