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版
【書 名】:茶之道(2014年第20期)
【作 者】:三聯生活周刊
【類 型】:雜誌
u6.png (505.04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6-14 15:49 上傳
【下載連結】:A1權限
【EPUB 圖片版】: [epub] 三聯生活周刊《茶之道》(2014年第20期).epub (9.36 MB, 下載次數: 300) 2018-6-14 15:5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閱讀權限: 10 【MOBI 圖片版】: [mobi] 三聯生活周刊《茶之道》(2014年第20期).mobi (16.18 MB, 下載次數: 28) 2018-6-14 15:50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閱讀權限: 10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簡介 《三聯生活周刊》有關茶的封面專題,從若干年前就已經開始操作,最早是去原產地考察,採訪當地的茶農和科研部門。也做過一些工夫茶的研究。之所以去年專去日本和台灣地區採訪茶界狀態,是因為我們想弄清楚,在日常的飲茶系統之外,是不是存在一個包含了複雜審美,更精緻飲用方式,更注重禮儀、器物和飲茶心境的茶世界。畢竟,茶書裡所記載的古人的飲茶方式,無論是唐宋還是明清,都比今日所見要復雜許多。 結果確實如此。 日本從宋禪院學習了抹茶道,到了千利休時代又按照自己的形態改變成了日本的茶道,流傳下來成為若干流派。而明末時候,中國使用壺泡的飲茶方式再次改變日本,隱元禪師的進入,使日本形成了煎茶道之風,流傳至今。這些飲茶方式雖然已經帶有了濃厚的日本文化氣息,但還是能從中看出很多歷史上中國茶道的深厚影響,包括器物、動作,以及貫穿在其中的若干思想。 台灣地區也是如此,從潮汕工夫茶和日本茶道分別吸取到很多東西的台灣茶人,近30年已經形成了自己對茶世界的獨到看法,無論是飲茶的方式,還是喝茶的環境,包括茶具的製造和審美。這些去現場探訪的結果,最終成為我們去年的那本《茶之道》專刊。 中國亞馬遜版:2014年5月1日 去年本周刊往日本的採訪,僅僅完成了抹茶道的觀察,那麼與中國今日飲茶方式更接近的煎茶道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煎茶道與唐朝流傳的煎茶之名相同,飲法卻又傳自明代? 中日茶風之間到底有怎樣的淵源?其茶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包括中國自唐陸羽所確定的飲茶方式是否該稱茶道? 帶著這些令我們困惑的問題,我們再次去日本。當然,台灣、香港地區的情況也類似,我們也有大量尚未得出答案的問題想去征詢台灣茶人的意見。 比如老茶的情況、柴燒茶器的情況,這些在大陸都才剛剛興起,當地卻已經流行了若干年。 在日本,有兩個採訪令人難忘-- 一個是日本東京學藝大學高橋忠彥教授的採訪。他告訴我們中國與日本的茶世界的點滴變化,都是根據大量資料得來的研究成果,非常有依據。 【免責聲明】: ★本圖像、檔案皆從網路上搜集轉載,不承擔任何技術及版權問題。 ★所有檔案為測試用途!請於24小時內刪除,如果滿意請購買正版,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 ★請於下載完後24小時以內將檔案刪除,請勿作商業上之用途! ★所有內容只做為測試用途,絕對不得做為商業用途,若移做它用,一切責任與本人無關!
【MOBI 圖片版】: [mobi] 三聯生活周刊《茶之道》(2014年第20期).mobi (16.18 MB, 下載次數: 28) 2018-6-14 15:50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閱讀權限: 10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簡介 《三聯生活周刊》有關茶的封面專題,從若干年前就已經開始操作,最早是去原產地考察,採訪當地的茶農和科研部門。也做過一些工夫茶的研究。之所以去年專去日本和台灣地區採訪茶界狀態,是因為我們想弄清楚,在日常的飲茶系統之外,是不是存在一個包含了複雜審美,更精緻飲用方式,更注重禮儀、器物和飲茶心境的茶世界。畢竟,茶書裡所記載的古人的飲茶方式,無論是唐宋還是明清,都比今日所見要復雜許多。 結果確實如此。 日本從宋禪院學習了抹茶道,到了千利休時代又按照自己的形態改變成了日本的茶道,流傳下來成為若干流派。而明末時候,中國使用壺泡的飲茶方式再次改變日本,隱元禪師的進入,使日本形成了煎茶道之風,流傳至今。這些飲茶方式雖然已經帶有了濃厚的日本文化氣息,但還是能從中看出很多歷史上中國茶道的深厚影響,包括器物、動作,以及貫穿在其中的若干思想。 台灣地區也是如此,從潮汕工夫茶和日本茶道分別吸取到很多東西的台灣茶人,近30年已經形成了自己對茶世界的獨到看法,無論是飲茶的方式,還是喝茶的環境,包括茶具的製造和審美。這些去現場探訪的結果,最終成為我們去年的那本《茶之道》專刊。 中國亞馬遜版:2014年5月1日 去年本周刊往日本的採訪,僅僅完成了抹茶道的觀察,那麼與中國今日飲茶方式更接近的煎茶道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煎茶道與唐朝流傳的煎茶之名相同,飲法卻又傳自明代? 中日茶風之間到底有怎樣的淵源?其茶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包括中國自唐陸羽所確定的飲茶方式是否該稱茶道? 帶著這些令我們困惑的問題,我們再次去日本。當然,台灣、香港地區的情況也類似,我們也有大量尚未得出答案的問題想去征詢台灣茶人的意見。 比如老茶的情況、柴燒茶器的情況,這些在大陸都才剛剛興起,當地卻已經流行了若干年。 在日本,有兩個採訪令人難忘-- 一個是日本東京學藝大學高橋忠彥教授的採訪。他告訴我們中國與日本的茶世界的點滴變化,都是根據大量資料得來的研究成果,非常有依據。 【免責聲明】: ★本圖像、檔案皆從網路上搜集轉載,不承擔任何技術及版權問題。 ★所有檔案為測試用途!請於24小時內刪除,如果滿意請購買正版,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 ★請於下載完後24小時以內將檔案刪除,請勿作商業上之用途! ★所有內容只做為測試用途,絕對不得做為商業用途,若移做它用,一切責任與本人無關!
去年本周刊往日本的採訪,僅僅完成了抹茶道的觀察,那麼與中國今日飲茶方式更接近的煎茶道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煎茶道與唐朝流傳的煎茶之名相同,飲法卻又傳自明代? 中日茶風之間到底有怎樣的淵源?其茶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包括中國自唐陸羽所確定的飲茶方式是否該稱茶道? 帶著這些令我們困惑的問題,我們再次去日本。當然,台灣、香港地區的情況也類似,我們也有大量尚未得出答案的問題想去征詢台灣茶人的意見。 比如老茶的情況、柴燒茶器的情況,這些在大陸都才剛剛興起,當地卻已經流行了若干年。 在日本,有兩個採訪令人難忘-- 一個是日本東京學藝大學高橋忠彥教授的採訪。他告訴我們中國與日本的茶世界的點滴變化,都是根據大量資料得來的研究成果,非常有依據。
【免責聲明】:
★本圖像、檔案皆從網路上搜集轉載,不承擔任何技術及版權問題。
★所有檔案為測試用途!請於24小時內刪除,如果滿意請購買正版,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
★請於下載完後24小時以內將檔案刪除,請勿作商業上之用途!
★所有內容只做為測試用途,絕對不得做為商業用途,若移做它用,一切責任與本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