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拉里·佩奇:掌舵 Google 的夢想狂人 (下) [打印本頁] 作者: 游幃翔 時間: 2013-1-9 10:09 標題: 拉里·佩奇:掌舵 Google 的夢想狂人 (下) 思維與眾不同
佩奇從小就擅長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他在密歇根長大,父母都是計算機老師,他就讀的蒙特梭利學校十分注重培養獨立思維。在密歇根大學拿到了計算機工程學位後,他來到斯坦福大學深造,在那裡結識了布林。
“他會想出一個有點瘋狂的創意,然後告訴你,‘這就是我想做的。’”佩奇的導師特里‧溫諾戈里德(Terry Winograd)說。在佩奇眾多瘋狂想法中,有一個是將整個互聯網下載下來,研究網站之間的關聯方式。溫諾戈里德勸他放棄這個想法。“一個學生能做這種事情實在是太瘋狂了。”他說。但佩奇還是做了,並最終與布林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了 Google 。
2011年,佩奇再次打破傳統,決定以“三駕馬車”的方式來運營 Google ,在兩名創始人和時任CEO的施密特之間平分權利。(施密特目前仍然擔任 Google 的執行董事長,布林則負責Google X團隊,專門研究無人駕駛汽車、 Google 眼鏡等瘋狂項目。)
現在,佩奇當上了CEO,他完全不擔心在重新審視 Google 的過程中發生分歧。雖然縮減項目已經成為佩奇任內的一項卓有成效的功績,但當自己所從事的項目被壓縮時,員工還是會怨聲載道。“20%時間”曾經是 Google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做法,允許員工每週抽出一天時間開發自己的創意。但如今,這項措施也受到嚴格的控制。“他們原本信仰自下而上的創新,試圖通過廣泛嘗試來找出真正有潛力的項目。但現在的想法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名跳槽到其他公司的 Google 前高管說。
在內部,一些熟悉佩奇的老兵也對他越來越難接近頗有微詞。毫無疑問,曾經開放的 Google 如今已經變得越發封閉。Google+和Android團隊的駐地甚至需要特製的門卡才能進入。佩奇自己的套間位於Google+辦公樓的頂層。保安系統十分森嚴,就連負責人事的 Google 高級副總裁拉澤羅‧鮑克(Laszlo Bock)也因為給別人“留門”而收到了一封譴責郵件。“我有一次受到警告。他們提醒我,即使你要跟別人一起進來,也應該打卡。”鮑克說。
鮑克認為,這種嚴格限制讓 Google 員工頗為不滿。但佩奇卻一意孤行,因為他認為這是保護機密項目的必要之舉。“拉里更能容忍不和與衝突。”鮑克說。不過,佩奇也會靈活處理相關問題。例如,當不再需要對外保密時,佩奇便取消了Android辦公樓的限制。
關注重要目標
佩奇之所以努力突破這些障礙,是為了實現一個重要目標:確保 Google 在後PC時代取得成功。例如, Google 去年3月就因為修改隱私政策激怒了部分用戶和消費者保護組織。原有的政策限制數據在 Google 各類產品之間的分享,阻礙了Google Now的發展──因為該服務需要通過多款服務收集數據。對 Google 而言,在用戶從PC轉移到流動設備的當下,將這些功能整合到一起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在流動設備中,應用必須更為密切地相互整合,而軟件與硬件也必須渾然一體。
這也是為了規避一個困擾很多網絡巨頭的問題:流動螢幕尺寸太小,不像PC那樣適合發佈廣告。佩奇認為,隨著定位和“點擊通話”(用戶只需點擊企業在廣告中列出的電話號碼即可直接撥通電話)等技術的不斷完善,流動廣告將帶來更好的機會。“因為軟件更好,設備更好,功能也更多,我們賺的錢將比現在更多。我對此很樂觀。”
樂觀的不止佩奇一人。WPP的索瑞爾曾經將 Google 稱作“亦敵亦友”,現在又稱之為“友大於敵”。作為 Google 的最大客戶,WPP 2012年將 Google 平台上的開支增加了25%,達到約20億美元。“ Google 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他們擁有強勢地位。”索瑞爾。
在 Apple 決定不再在iOS中預裝YouTube後, Google 去年9月面向iPhone和iPad推出了新版YouTube應用。12月初, Google 升級了Google Now,包含了 Apple Passbook的部分功能。隨後, Google 又推出了新版iOS地圖,為用戶提供了又一個選擇來替換錯誤氾濫的 Apple 地圖。在此之前, Apple 剛剛用這款自主開發的服務替換了預裝在iOS中的 Google 地圖。
這兩家IT巨頭不僅在流動市場針鋒相對,還把戰火燒到全世界的法院中。“如果大家能和平共處,那自然很好。”佩奇說。
儘管激戰正酣,但這兩家公司還是會在必要時繼續合作。“我們與 Apple 建立了重要的搜索合作關係,我們也會與他們就很多問題展開溝通。”佩奇說。他曾經與 Apple CEO蒂姆‧庫克(Tim Cook)會面,希望解決 Apple 與Android廠商之間的專利糾紛。雖然已經在一些領域取得進展,但全面和解仍然難以達成。
違背“不作惡”信條
這並非佩奇面對的唯一一場鬥爭。12月初,微軟在重要報紙上刊登全版廣告,呼籲用戶抵制 Google 。此舉針對的是 Google 將購物搜索轉變成廣告聚合產品的決策。2012年初, Google 將免費的購物服務變成了一個必須交錢才能被收錄的產品。無論是微軟,還是任何關注 Google 的人,都不會對此視而不見。因為佩奇和布林早就將所謂的付費收錄視為“作惡”,認為這會導致搜索結果產生與生俱來的偏見。
究竟發生了什麼?佩奇並未正面回應。但他表示,由於無法依賴從網上抓取的信息來排序,使得“競價模式”成了購物搜索的必然選擇。佩奇說,購物搜索需要“真正精準、真正優質和優秀的信息”,而 Google 可以通過願意付費的商家獲取這類信息。但長期關注 Google 的業內人士並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們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這似乎很糟糕。”科技博客Search Engine Land編輯丹尼‧沙利文(Danny Sullivan)說,“這是一次令人震驚的轉變。”
微軟和其他競爭對手的不斷投訴,導致美國和歐洲的監管機構開始對 Google 展開調查。他們希望確定 Google 的搜索業務是否存有偏見;是否以犧牲Yelp等公司的利益為代價偏向自家的地圖、點評和購物服務;是否違反了反壟斷法。
佩奇依舊不願道歉。他解釋說, Google 的目標是幫助用戶:通過將旅遊、購物和點評工具整合起來, Google 便可為用戶量身定製度假計劃。這需要瞭解用戶的偏好,然後與天氣、酒店和航班信息相結合,最終為用戶推薦度假計劃。佩奇說:“有很多公司在不停抱怨我們的做法,但我不認為他們也在嘗試同樣的業務。”
還有一些投資者在擔心其他問題。佩奇的很多最具野心的計劃並沒有充分說服外部人士。雖然該公司在高調宣傳Google+的成功,但很多分析師認為,這款社交網絡的活躍度很低。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在研究摩托羅拉流動將如何融入Android生態系統。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