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拉里·佩奇:掌舵 Google 的夢想狂人 (上) [打印本頁] 作者: 游幃翔 時間: 2013-1-9 10:08 標題: 拉里·佩奇:掌舵 Google 的夢想狂人 (上) 導語:即將於1月14日出版的美國《財富》雜誌印刷版刊登署名米古爾‧赫爾夫特(Miguel Helft)的文章稱,從無人駕駛汽車到 Google 眼鏡,這種種項目都出自一家以商業利益為重的上市公司。這些瘋狂的想法之所以能成為現實, Google 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功不可沒。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在帶領下屬追逐瘋狂夢想的同時,仍然可以將一家年收入380億美元的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如此非凡的能力,的確令人驚訝。
以下為文章全文:
當馬汀‧索瑞爾(Martin Sorrell)去年秋天造訪 Google 時,拉里‧佩奇派了一輛車去20英里(約合32公里)外的紅木酒店(Rosewood Hotel)迎接這位廣告大亨。不過,這可不是一輛普通的車──這輛克薩斯SUV是自己開過去的。
這輛車上配備了一系列高科技工具,包括雷達、傳感器和一個每秒掃瞄150多萬次的激光掃瞄儀。這輛車在280號州際公路和繁忙的加州85號公路上行駛了大約20分鐘,時而直線穿梭,時而蜿蜒前行,碰到交通擁擠時能放慢車速,進入附近車輛的盲區時又能加速駛出。“這太不可思議了。”索瑞爾說。
佩奇的這項無人駕駛汽車服務可不只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小把戲,用佩奇自己的話說:這代表著交通的未來。在多數人眼中,這種由電腦駕駛的汽車有三個最顯著的特色:荒謬、危險、無趣。但工程師出身的佩奇,卻以飽含理性的邏輯思維來看待無人駕駛汽車。
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佩奇堅持認為這個“寵物計劃”準備就緒時,可以極大地提升道路安全性。他說, Google 很快就能模擬你的駕駛方式,“而且可以保証你不會死於車禍,也不會撞死別人。”
他是在私人“牛棚”里接受採訪的,這裏是他專門會見 Google 高管的地方。他系統性地介紹了無人駕駛汽車的其他優勢,例如節約能源(交通能以更高效率的模式運行)、提升工作效率(將通勤時間節省下來做其他事情)。除此之外,還可以節約成本──僅 Google 一家公司每年就可以節約數百萬美元。佩奇稱, Google 總部車位稀缺,新車庫的報價高達每輛車4萬美元。
既然如此,何不讓車送你上班後自己出去找地方停下呢?佩奇問。“你什麼時候需要它了,只需在要出門時用手機通知它就行。於是,等你下樓後,它已經在下面等著你了。”他補充說。
這似乎是《傑森一家》(Jetsons)和80年代的熱播劇《霹靂遊俠》(Knight Rider)的瘋狂混搭。但在佩奇看來,這隻是他對 Google 未來的期許,是令他激動不已的偉大創意。
改革大刀闊斧
自 Google 1998年創立以來,佩奇和他的創業夥伴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便希望打造一家敢想敢做、目光長遠的企業。他們的很多創意都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正是在佩奇的支援下, Google 成功實現了一批難以置信的瘋狂創意,例如為街道拍攝全景照片,用數字技術複製真實世界,掃瞄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所有藏書,開發能夠翻譯任意兩種語言的機器(目前已經支援4200對語言)。所以,當《財富》試圖理解計算、機器學習甚至是交通的未來時,我們找到了佩奇,希望瞭解 Google 將如何改造一切──當然,也包括它自己。
稀奇古怪的創意和高效務實的管理風格通常難以共存。而佩奇的非凡之處恰恰在於,他既能促使手下的工程師和高管追逐偉大的夢想,有能把一家年收入380億美元,擁有5.3萬員工的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當他2011年4月執掌帥印時, Google 曾經不可一世的創新能力逐漸顯露出力不從心的跡象,官僚作風慢慢紮根。佩奇很快重組了公司,為高管賦予更多職責和權限,要求他們重新將 Google 的重點專注於少數幾個產品領域。這也形成了一套更加自上而下、更有進取心的組織結構。
這些變化令一些 Google 的老字輩頗感不適,他們都懷念 Google 創業最初十年那種隨心所欲的工作方式。但幾乎所有人都認同這樣一個事實:佩奇接手後的 Google 更有凝聚力,反應速度也更快。佩奇的改革成效令很多硅谷人士大感意外,在他們看來,佩奇早已成為書呆子和怪脾氣的代名詞。“拉里視野如此之高,運營能力如此之強,完全克服了所有困難。他的表現的確令人震驚。”企業家兼風險投資家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說,他經常充當年輕CEO的導師。
佩奇的成就隨處可見。 Google 的基層員工活力增強,公司的產品也實現了更好地融合。在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建議下,佩奇還砍掉了數十款偏離核心或未能成功的項目,例如Google Health。他還成功放慢了關鍵員工跳槽到Facebook和其他創業公司的速度。甚至還有一些 Google 前員工重返公司。憑藉Android系統的優異表現,佩奇成功將 Google 推入了競爭激烈的流動計算領域──而當初收購Android的交易也得到了佩奇本人的鼎力支援。
最重要的或許還在於,在佩奇的領導下,Android和YouTube都成長為規模可觀的業務,讓一眾批評者啞口無言──其中還包括《財富》,我們曾經多次將 Google 稱作“只會一招的小馬駒”。(雖然桌面搜索仍為 Google 貢獻了約80%的收入,但以YouTube為主的顯示廣告年收入已經達到50億美元,包括手機搜索在內的流動業務年收入也達到80億美元。)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