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旬, Nokia 發佈了Q3財報。財報顯示, Nokia Q3淨營收72.39億歐元,同比下降19%,淨虧損9.43億歐元,而上年同期淨虧損為1.51億歐元。這已經是 Nokia 連續第六個季度大規模虧損,其市值已經從巔峰時的2000億美金跌至現在的不足百億美金。
在歐洲地區,芬蘭巨人最新的旗艦機型Lumia 920於10月18日正式到貨,也就是恰巧同一天,獲悉了財報虧損如此重大消息,讓人們不禁感慨:當年叱吒手機市場的巨頭企業 Nokia 究竟怎麼了?
這一切的指向最終砸到了 Nokia 現任CEO史蒂芬·埃洛普頭上。對於這個令 Nokia 放棄MeeGo、Symbian,一心撲向於Windows Phone的人,媒體紛紛對埃洛普的選擇做出了批評。當然,DoNews本篇文章主旨不是去批判史蒂芬·埃洛普決策的對與錯,而是展望未來, Nokia 的未來在何處?
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全球手機市場季度報告,2012年第三季度,目前三大平台對於市場的佔有率,Android已經擴張至75%、iOS將近15%、而WP平台僅有2%。從2008年發展至今,Android已經穩步成長為全球市場佔有率最大的流動智能平台,而依附於Android的力量, Samsung 電子也成功超越 Nokia 坐穩手機市場的第一把交椅。
根據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撰文指出, Nokia 董事長席拉斯瑪已就WP戰略失敗準備了一個備用計劃。那麼 Nokia 的備用計劃究竟是什麼?《福布斯》雜誌 曾簡短的暗示,該備用計劃可能就是Android。儘管 Nokia 內部可能還有其自主他替代方案,不過根據市場跡象表明,Android可能才是 Nokia 扭轉盈虧的主要方向。
從 Apple 前執行官Jean-Louis Gassée採訪中一段看出,兩年前面對 Nokia 的諮詢,他曾經建議 Nokia 逐漸棄用塞班系統,轉用Android作為他們主要的手機操作平台。但 Nokia 在當時認為一旦與Android合作將使得其產品不具備差異性,而這有違 Nokia 在手機市場的地位,對於這一點,Gassée表示“我曾建議他們無論外界謠言如何,都應拋開一切走Android路線。如果是我,我會利用 Nokia 的設計優勢打造時尚手機,將 Nokia Ovi商店與Android相結合,讓別人承認 Nokia 是與勝者為伍的。”
其實早在兩年之前, Nokia 和Android是談過合作的,而最終沒有談攏的原因就是 Nokia 在Android面前,不會享有特殊的待遇,因為當時的 Nokia 還是這個市場的大哥,所以談一些福利待遇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 Nokia 以81億美元收購的Navteq導航業務在Android平台上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相信這點是 Nokia 方面當時最難以容忍的。但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從企業利益角度考慮, Nokia 應該使用 Android 。
Nokia 目前將其重點放在維持全球最大智能機製造商地位上, Google 可以幫助他們完成這一點。 Nokia 有經驗開發一款抗衡Galaxy S III和HTC One X的設備。如果WP手機限制了 Nokia 在智能機上的發揮,那麼NFC(進場通訊)、高解像度顯示屏、HDMI接口、定製用戶界面以及四核處理器全都可以在Android平台上實現。
Nokia 擁有殺手級硬件團隊。Lumia就很好的證明了 Nokia 工業設計團隊的能力,還比如說N9或過去多年推出的其它旗艦智能機。這些手機只需稍加修改成Android版 本,就可以輕鬆的與 Samsung 和HTC的最佳智能機抗衡。
Nokia 的問題在於其軟件。塞班可能在新興市場還具備吸引力,擁有一定粉絲群,但是該系統幾乎在各方面都遠落後於Android和iOS,特別是在吸引歐洲和美國消費者時。目前的Android設備激活速度超出了以往,由於Android擁有的絕對用戶量,這使得該平台設備的激活速度遠快於WP。
Google 稱,目前為止有4億台Android設備被激活,每天激活量超過100萬台,每秒12款。這些數字令人印象深刻,如果 Nokia 可以搭載Android平台,他們的手機就可以更快速度普及到全球更多用戶手中,不論是新興市場還是發達市場。
Nokia 在短短幾個月內就發佈了Lumia 610、710、 800和900多款WP手機。如果 Nokia 與穀歌合作,他們就可以更快的速度將新手機推向市場。
Nokia 與 Google 合作,似乎很有吸引力,為什麼不去嘗試呢?當然合作建立的基礎上不一定就要放棄微軟平台,市場調研公司IDC稱,WP將在2016年超越iOS。是繼續押注微軟,還是會考慮進入Android陣營,留給 Nokia 選擇的時間不多了。
也許,Android已經成為了 Nokia 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