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最新一期美國《巴倫週刊》印刷版刊登署名科賓‧譚(Kopin Tan)的封面文章稱, Apple 與 Samsung 不僅在智能手機市場全面開火,還在全球各地展開了專利大戰。儘管 Samsung 在製造領域擁有很多優勢,而 Apple 在失去了喬布斯後也似乎創新乏力,然而,綜合考慮 Apple 的內在優勢和 Samsung 的隱憂後, Apple 今後仍將是更值得投資者關注的股票。
以下為文章全文:
Apple 股價仍被低估
對很多人而言,所謂的選擇已經極化成了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巨人隊還是愛國者隊、費德勒還是納達爾。如今,你要麼是iPhone用戶,要麼就對 Apple 異常反感。如果是後者,你每天打電話、發短信時所使用的設備很有可能是 Samsung Galaxy S III。
雖然市面上的手機型號數不勝數,但智能手機卻逐漸演變成了一場 Apple 與 Samsung 兩強爭霸的遊戲,這兩家公司今年在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中將占據49%的份額,如果按照利潤計算,幾乎能達到100%。當人們爭論誰是智能手機市場的霸主時,也幾乎沒有第三個選擇。而擺在投資者面前的,卻是一個更加有趣的選擇:哪只股票明年的走勢會更好?
單獨來看,二者都是贏家。2009年以來,這兩隻股票的漲幅都超過200%,但估值卻都很低: Apple 坐擁290億美元現金,股息收益率為2%,但對應2013年的動態市盈率僅為10.5倍──遠低於過去十年28倍的中位數。 Samsung 動態市盈率更是僅為6.7倍。二者都被市場普遍看多:在64名關注 Apple 的分析師中,有56人推薦買入,而48名關注 Samsung 的分析師也有47人推薦買入該股。 Apple 擁有全球最高的股票市值,而 Samsung 的收入則在科技行業首屈一指,它還同時擁有很多頭銜,包括全球第一大電視機製造商、第一大液晶面板生產商、第二大芯片製造商等。
那麼,究竟誰會更勝一籌?我內心的叛逆思想讓我很想支援 Samsung ,該公司在2012年BranZ全球100大品牌排行榜中躍升12位,但也僅僅位列第55名──增長空間還很大。相比而言,支援 Apple 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然而,雖然 Samsung 可能具備很大的潛力,但 Apple 的股票價值或許更加沒有充分體現。這也讓 Apple 在這場較量中有了更多底氣──最終的贏家無法一擊制勝,只能憑藉點數勝出。的確,貴為全球第一品牌的 Apple ,或許恰恰是被人誤解最深的公司。這兩家公司的高管都拒絕接受採訪,但自從9月中旬創下了702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以來, Apple 股價已經回調了25%,目前約為526美元。
自從 Apple 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去年辭世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 Apple 已經喪失了創新能力,最近的一系列錯誤更是導致這種擔憂有增無減。在新iPhone中放棄 Google 地圖的決定,表明 Apple 似乎十分懼怕這個競爭對手。時常被媒體曝光的亞洲供應商勞工問題,也讓外界感覺,該公司似乎已經失去了對供應鏈的控制。而當 Apple 的新iPhone供不應求時,這種擔憂更是進一步加劇。媒體一向嗅覺靈敏,絕不會放過任何顛覆王權的機會,於是,他們迫不及待地鼓吹起 Apple 衰落論。
在 Apple 10月末公佈了第四財季業績後,情況進一步惡化。雖然該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27%和24%,但較分析師預期高出的幅度卻創下近年最低。管理層對投資者說,預計本季度的每股收益僅為11.75美元,遠低於一年前的13.87美元。 Apple 還將毛利率預期從40%下調至36%,在基金經理看來,這恰是 Apple 競爭力喪失的表現。華爾街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 Apple 已經從超速增長滑落至健康增長,此時正是出逃的時機。
提升用戶終生價值
但投資者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對利潤率的壓縮正是 Apple 長期戰略的一部分。如今, Apple 每賺3美元,就有2美元來自iPhone,該產品的毛利率高達55%。然而,當 Apple 最早開始銷售這款標誌性產品時,卻要與資金充裕、不可一世的 Nokia 和RIM對抗。“所以 Apple 的戰略是以高價推出優質產品,盡其所能地生產最好的產品,逐步從高端領域蠶食市場份額,然後逐漸壓低售價。”投資公司Loomis Sayles科技分析師托尼‧厄斯洛(Tony Ursillo)說。 Apple 曾經借助這一戰略大獲成功,並且憑藉價格高昂的iMac和iBook在戴爾、惠普和IBM主導的PC市場取得了不俗進展。
當 Apple 2010年開始出售平板電腦時,這項戰略發生了變化。這是 Apple 一手創造的新市場,不存在老牌企業。這一次, Apple 的首要任務變成了盡快奪取儘可能多的市場份額,加大新企業的進入難度。所以, Apple 的平板電腦採取了更為激進的定價策略──至少按照 Apple 的標準來看非常激進:iPad只有32%的利潤率,遠低於該公司的平均水平。結果,iPad發佈兩年後,全球每賣出3台平板電腦,就有2台來自 Apple 。
這一驚人的市場份額上一季度已經滑落至50%,令投資者頗為驚恐,但 Apple 的用戶只是在新產品發佈前推遲了購買計劃而已。按照既定計劃, Apple 本月開始以329美元的價格和更低的利潤率銷售iPad mini。而分析師預計,雖然 Google 和微軟也在力推自己的平板電腦,但iPad的市場份額仍將反彈。
當然, Apple 的最終目標是吸引大批的忠實信徒。在我們眼中, Apple 是一隻科技股和消費股,但從用戶對他的忠誠和依賴程度來看,它倒更像是一家製藥公司──一家淨資產回報率達到43%的醫藥公司。例如,研究顯示,購買了iPhone的用戶很可能會繼續購買iPad或MacBook,或是通過iTunes商店購買音樂和電影──完全逃不出 Apple 一手構建的生態系統。“這樣一來,用戶的終生價值就很高。”厄斯洛說,“正因如此, Apple 才願意以犧牲利潤率為代價擴大用戶群。”
但 Apple 的“前置式”商業模式卻令批評人士頗為不安:該公司通過出售消費電子產品賺錢,而不會借助後續服務創收。這就對 Apple 的硬件銷量構成了壓力,每個季度都要不停地提升業績。“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Apple 業務的年金性質。”T. Rowe Price全球科技基金經理約什‧斯賓塞(Josh Spencer)說,“ Apple 的升級週期將用戶牢牢鎖定在他們的生態系統內,讓他們每隔幾年都會升級併購買新設備。”最典型的例子是:運營商為iPhone提供了巨額補貼,每過兩年,即使之前的手機合約沒有過期,消費者也會開始垂涎最新的型號。
用戶對 Apple 的這種狂熱崇拜只會有增無減。該公司在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55家合作運營商,低於RIM,後者在16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80家合作運營商。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克里斯‧懷特莫爾(Chris Whitmore)認為, Apple 可以在全球接觸到18億手機用戶。根據過去兩年的手機和平板電腦銷量測算,他認為 Apple 只開發了10%的市場潛力。“從市場滲透率的增加和合作運營商的增多前景來看, Apple 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說,iPhone 5到12月將在100個國家和地區發佈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他給予 Apple 800美元的目標股價。
在降低投資者預期的同時, Apple 已經悄然更新了所有的重要產品線,推出了iPhone 5、第四代iPad、iPad mini,還升級了MacBook Pro。全新的產品線、強勁的需求和較低的預期,將在聖誕節給 Apple 帶來一份大禮。
Samsung 的優勢與劣勢
大洋彼岸的 Samsung 也毫不示弱。該公司曾經是全球知名的芯片、顯示器面板和家電製造商,但轉型從2010年開始。彼時, Samsung 在亞洲推出了Galaxy系列智能手機。該手機在美國上市不到45天就賣出100萬部。今天, Samsung 的手機出貨量已經位居全球之首──其市場份額也從2009年的3.4%激增到目前的31%,主要源自 Nokia 和RIM的份額流失。
Samsung 同樣有很多擁躉。Allianz RCM科技基金聯席經理沃爾特‧普雷斯(Walter Price)認為,發達市場的智能手機趨勢已經成熟,接下來的高速增長將來自發展中國家。“今後幾年的形勢對 Samsung 更為有利,因為 Samsung 的低價手機將幫助其奪取新興市場的份額。”他說。普雷斯也持有 Apple 股票,但他一直在為符合條件的投資者購買 Samsung 股票及其在倫敦的存托股份。
在所有手機廠商中, Samsung 是 Apple 最大的敵人。該公司有三分之二的利潤源自智能手機,而且還自主生產芯片和顯示面板,這也為其賦予了極高的產品控制力。
Samsung 還擁有一個實力強大但卻默默無聞的合作夥伴。 Samsung 是全球最大的Android手機製造商,而該系統則是由 Google 開發,並免費提供給各大手機廠商使用的。雖然系統本身免費,但 Google 仍然可以通過在系統中投放廣告來創收。如今,Android已經占到智能手機操作系統66%的市場份額,遠高於 Apple iOS的19%。而由於 Samsung 無需支付操作系統授權費,因此可以通過更廉價的設備鞏固中低端智能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
相比而言, Apple 則同時控制著軟件和硬件,從而為用戶提供了渾然一體的體驗。與 Samsung 不同, Apple 的命運不會受制於另外一家野心勃勃的競爭對手。目前為止, Google 的搜索業務仍然利潤豐厚,因此並不急於進軍製造業。但該公司最近對摩托羅拉流動的收購卻值得 Samsung 警惕。
“有很多Android手機廠商, Samsung 只不過目前是最大的一家而已。所以, Samsung 之於 Google ,並不像 Google 之於 Samsung 那麼獨特。”T. Rowe Price的斯賓塞說,“人們對 Samsung 的評價與巔峰時期的 Nokia 相似──它擁有規模、優秀的製造能力、龐大的銷量、更低的成本,而且主導著中低端市場。但看看現在的 Nokia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數據,作為曾經的手機霸主,這家芬蘭公司第三季度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排名已經淪落到第7。
Google 和微軟近期進軍硬件領域的舉動,凸顯出 Apple 垂直整合模式的重要意義。投資銀行Canaccord Genuity分析師邁克爾‧沃克立(Michael Walkley)表示,正是憑藉著對整個生態系統和用戶體驗的控制,才讓 Apple 得以向用戶收取高價。這也是 Apple 為何能夠憑藉19%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份額,拿下全行業68%營業利潤的秘訣所在。
專利戰的取捨策略
Apple 與 Samsung 之間的戰火還蔓延到全球各地的法院。美國聖何塞的一個陪審團今年裁定 Samsung 侵權,責令其向 Apple 賠償10億美元,但 Apple 在英國和韓國的官司中卻敗給了 Samsung 。最近與 Nokia 和 Samsung 等競爭對手達成的和解,應該令 Apple 投資者略感寬慰。這其實是以撤訴換取專利費。
“從商業角度來看,與規模較小的對手達成和解的確有意義。”律師事務所Valorem Law Group知識產權律師曼諾帝‧詹金斯(Manotti Jenkins)說,“既能避免花費高昂的訴訟費,還能獲得專利費和收入,並借助這些資金打擊 Samsung 。”
倘若有更多的Android手機廠商向 Apple 支付專利費,Android便會喪失免費優勢。不過,原被告雙方都有可能在曠日持久的訴訟中傷及元氣。 Apple 需要向 Samsung 採購芯片和顯示面板,但該公司已經開始尋求其他供應商,而 Samsung 的低價策略也在對 Apple 的豐厚利潤率產生衝擊。
“ Apple 需要更大的定製芯片產能,該產品目前由 Samsung 獨家生產。然而,由於雙方的協議只簽到2013年底,所以 Samsung 拒絕投資數十億美元擴充產能。”投資銀行Bernstein分析師馬克‧紐曼(Mark Newman)說,“ Samsung 面臨產能閒置的風險,而 Apple 的風險在於,2013年下半年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iPhone和iPad處理器。”
隨著二者關係的逐漸惡化, Samsung 也開始通過廣告嘲諷 Apple 的信徒。 Samsung 深知形象問題給企業帶來的影響。Aberdeen資產管理公司駐新加坡投資組合經理詹姆斯‧托姆(James Thom)表示,雖然芯片只為 Samsung 貢獻了16%的營業利潤,但該公司仍被視為一家芯片製造商。
Samsung 還持有多家子公司的控股股份,合計賬麵價值達到數十億美元。該公司的創始家族目前控制著 Samsung 15%的股份。
最終決勝因素
麥格理証券駐首爾分析師丹尼爾‧金(Daniel Kim)預計, Samsung Galaxy Note II整個生命週期內的銷量將達到第一代產品的兩倍,後者的銷量為1300萬台。然而,以4.8英吋螢幕為主要特色的Galaxy S III,卻因為競爭對手不斷推出螢幕更大的手機,以及小尺寸平板電腦的逐漸流行而受到衝擊。
由於 Samsung 是上一季度唯一推出新款手機的大型廠商,也對該公司的業績形成了很大推動,促使其利潤同比增長91%。該公司的手機業務上一季度實現19%的營業利潤率,創兩年新高。然而,面臨新的競爭,這家韓國巨頭能否繼續保持這一趨勢?
分析師認為可以,因此,他們為 Samsung 制定的目標股價也較當前市價高出31%。
雖然 Apple 的超高增速將會放緩,但這未必會成為一場災難。IBM成長為成熟的科技巨頭後,其股價依舊高歌猛進。 Apple 的每股收益仍然有望保持兩位數的增速,該公司還開始派發股息和回購股票。由於其龐大的市值有6%源自現金,而且只將20%的利潤用於派息──遠低於微軟的32%── Apple 仍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回報股東。
儘管如此, Apple 的走勢仍較大盤弱了20%。“歸根結底,這場遊戲的發展仍將靠研發和設計來推動──而不是生產效率。”厄斯洛說。 Samsung 的手機很實用,但 Apple 的手機卻滿足了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需求。(思遠)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