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技] 從電動車到無人駕駛 未來科技將如何形塑我們的城市生...

[複製連結] 查看: 656|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2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6-1-24 11:37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我就是很喜歡電動摩托車。在中國特別實用,畢竟是電動的,又很好維修。當然小型摩托車不是那種你喜歡拿來炫耀的交通工具,但它真的很好用啊。」

設計師 Rainer Wessler 一直對摩托車很感興趣,他和他的同事分別在中國上海和柬埔寨金邊,觀察不同行業的小型生意人怎樣改裝摩托車和使用它。他們希望瞭解一個問題:摩托車這個東西,是如何推動這些人的小生意運轉,又如何在他們的家庭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Rainer Wessler 為創新諮詢公司 frog 工作,任上海工作室的執行創意總監。frog 是一家跨國設計與策略諮詢公司,除了設計產品與服務,也組織公司內的設計師、技術與策略團隊針對產業趨勢、新技術和全球消費文化進行調研,並定期釋出研究結果。他們最近一系列調研圍繞個人交通展開,為汽車公司、(電動)摩托車製作商提供順應新變化的解決方案。

Rainer Wessler 團隊的研究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表了一篇叫做《改裝電動摩托車》的文章,探索了人們如何在電動摩托車上發揮想象力。


摩托車的用法很多樣化;在美國舊金山,摩托車租賃服務商 Scoot Networks 提供租賃電動摩托車


在亞洲,人們根據(商業)需要將摩托車改裝成不同形式

今天的改裝將是明天的產品

文章提到的是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事情和現象。

比如說,小型經商者將電動摩托車當做自己的工作室或移動辦公室。像做裝修生意(提供鑽孔、木工、塗料等裝修服務)的人,他可能在自己的電動車上準備好木質平臺、繩索和橡膠輪胎,用來固定和擺放各種工具(電鑽、水桶、水管、刷子等)。

在那些我們很熟悉的街頭流動攤販,電動摩托車同時扮演了倉庫和店鋪的角色。一輛摩托車上可以搭建起頂棚、貨架、店鋪招牌,甚至還有廚房操作檯。而用於運貨的車型經過改裝之後,有了更長、更穩固的貨架,這樣運貨員或快遞員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派件量,並平穩地穿行於城市之中。

經過觀察和一系列採訪之後,frog 團隊發現這些不同行業的自營業主在面對商業機會時頭腦很靈活,將電動摩托車變成自己生意的重要組成部分—變成交易發生的場所,或者用它來儲存和展示商品、裝置,而不僅僅是作為運輸工具。


做裝修生意的人把它改裝成自己的辦公室


將電動摩托車擴充


以摩托車為基礎搭建的小攤點有這麼些裝備

儘管這些現象在普通人(如你我)看來凡常而簡單,但把它們昇華到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你會發現它對研究交通工具趨勢的意義。

它們意味著,亞洲城市已經在電動摩托車上發展出一種「可改裝」的生態系統,摩托車變成一個能夠改裝的開放平臺,產品可以接受自下而上的訂製。這是一種很好的本地化交通解決方案,也代表了商機。

整個交通和汽車行業或多或少可以從改裝電動摩托車中得到些啟示:「今天的改裝將是明天的產品,並將現在看來還較為隨性的活動轉變為產業、人和商業之間可持續的長久關係。」




摩托車還有很多改裝和發展可能,frog 的研究就提出,或許它能配備支援投資理財或急救的裝置

我們現在處於一種從「駕駛」變為「移動」的過渡階段

Rainer Wessler探討了未來交通領域最受熱議的話題,無人車(和自動駕駛汽車)。從汽車廠商到網際網路公司、晶片公司都已經對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Wessler 作為設計師,既是汽車產業的參與者又是旁觀者,他認為,在無人車投入量產、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一部分之前,最需要明確的問題就是「信任」,人們對一個工具的信任。

他舉了一個Volvo自動泊車事故的例子。2015 年 5 月,一個關於Volvo XC60 汽車發生自動停車事故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開來。這輛車正在往一個停車位倒車,或許是在測試Volvo的自動剎車安全系統。當時有幾個人面向車站著。這輛車由一個軟體來操控自動倒車,當車駛向人,漸漸靠近,人完全有時間躲避,卻一直沒有動。但車也沒有在某一個點停住,而是撞倒了人。

「這很奇怪不是嗎。人就站在那裡看著它讓這一切發生,他充分地信任這個軟體,認為車會停下來。問題就在於軟體沒有讓車停下,而更嚴重的是,軟體有這個功能、它知道怎麼讓車停下來,但這個功能卻沒有啟動。」

在 Wessler 看來,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該討論的不僅是這個軟體和汽車需要改進,或者汽車公司怎樣維護自己的聲譽,還包括我們需要教育人們什麼時候該相信什麼時候不該相信,什麼責任是該由他們承擔的而什麼不是。社會應該建起某個機制來處理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故。

如果從所有權的角度(抽象意義上,它也意味著人對車的控制力)看待無人車,駕駛者首先會要經歷一個階段,習慣「去放手」,學會信任自己的車,不再將自己等同於汽車的「主人」。設計師則需要考慮:「我該如何讓駕駛者相信讓車輛自動行駛,可以和司機開車一樣好,或者甚至比人駕車更好?」

未來城市裡,街上很多無人車在跑,我們終於可以更自在有效地使用城市資源和空間—這是很多人的美好願景。但至少在現在,除了「如何監管無人車」、「如何保證使用者隱私和安全」、「發生事故時責任如何界定」值得再多加以討論,像「信任」這樣的褒義詞,背後也藏著隱憂。


Google 無人車

當前的城市交通仍然有不少問題(尤其在人口密度大的亞洲城市),比如說,車輛多,交通擁堵,規劃好的道路有可能不適合汽車通過,再比如,停車位不足—這又聯繫到全球城市規劃都在遭遇的另一個問題,很大一部分城市空間都被沒開動的車所佔據。

而在交通運輸產業內,同時又經歷著快節奏的劇變。

Rainer Wessler 指出,我們現在處於一種從「駕駛」變為「移動」的階段。過去我們「開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而在未來,從 A 地到 B 地可能不是「駕駛」這麼簡單,而是我們處於一個移動的空間裡,除了「在路上」,我們也可以做些其他的事。

剝離速度這一層次的問題,交通工具的本質是:空間的移動。目前我們已經能感覺到這樣的趨勢,「速度」、「逃離」與「探險之旅」,只有賽車手和一部分愛好者還在考慮這些,而大部分開車的人希望從中獲得移動的便利性。

汽車公司遇到的一大挑戰正來源於此。當大家在談汽車的時候,已經不再只談駕駛,人們有了更多故事可以說;但大部分汽車公司花了一百多年來打造品牌,目前所建立起來的品牌和擁有的能力,卻多數只跟駕駛有關。
在未來,當你坐進一輛車時,你會得到怎樣的體驗?

汽車製造商還沒有能力去回答這個問題。

上文提到改裝摩托車對交通產業的啟示(即鼓勵汽車發展成開放系統),那我們也可以思考:如果把汽車也設計成為開放的系統,有更多「改裝」的可能性,就可以擁有更大的創新的來源,為自己公司所用。

已經有公司在做這件事,特斯拉就已經宣佈把所有專利開放給整個產業。不過大多數汽車公司大概不會完全開放,更可能選擇的是開放合作。Rainer Wessler 舉了幾個例子。「想象一下,BMW開始和瑞士傢俱公司 Vitra 合作,一起設計一間臥室;或者和 Muji 合作,把BMW打造成更好的辦公室,或無論是什麼總之是更好的空間。」

反過來,汽車在未來也可能成為 Muji、Vitra、IKEA甚至 Gucci 這樣的公司的商業空間。或許這些瞭解人們如何居住與生活、瞭解人們如何工作、瞭解人們如何尋找樂趣的公司,會利用汽車這個「地方」來為人們提供有特色的體驗。




Muji 推出的樣板房「縱之家」,或許以後他們的業務會從住宅擴展到移動領域


2015年,IKEA設立了研究中心 Space 10,希望通過許多創新實驗、原型產品測試,尋求改善城市人生活狀態和健康狀況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汽車產業在重新定義「移動/移動性」。Rainer Wessler 認為,在未來,汽車公司不再將移動性看成是交通工具的集合,而把它視為一種廣泛的服務。

比如說,如果你是某公司的付費使用者,他們就承諾無論以何種方式都要把你按時、安穩地從 A 地帶到 B 地。或者,有的品牌提供的服務是,用最短的時間把你載到某地;有的品牌會說,在這個過程中,你能享受最奢華的體驗;有的則說,我所提供的服務最有趣,因為我們的車上有很棒的俱樂部。

「我認為,『移動性作為一種服務』是這個行業的未來。對汽車公司來說,汽車並不是僅有的能夠販賣他們價值觀的商業機會。」Rainer Wessler 總結道。

一個合理的想象是:幾十年後,從 A 地到 B 地會更關於生活、工作、玩耍。現在我們有車、有家(房子)、有辦公室,或許在未來,汽車就是這些地方的延伸。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汽車也並不一定就像當代步車的樣子,人可以更靈活地定義移動空間的規格、形式;有一天街上很可能就更少車了,因為我們學會更合理地使用交通工具,從而相應的服務性設施減少了我們在通勤中所花費的時間。

在未來,城市的規劃會發生什麼變化?

我們所熟知的 Uber 和各種叫車APP已經樹立了某種新規則。它們表明了交通運輸產業正湧現出新商業模式,這讓我們對分享經濟有了新的而且是感性的理解,同時也改變了人在城市中移動和生活的方式。

如果從城市規劃設計的角度來看,《紐約時報》一篇講述一輛自動駕駛車如何體驗城市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以啟發。文中提到的 ScanLAB 計畫通過無人駕駛汽車的電子眼來對倫敦進行 3D 掃描和城市測繪。這個計畫認為,人類現在並非在獨自感知和體驗現代景觀—還有別的東西和我們一起,在用完全不同的、本質上非人類化的方式對建築環境進行著透視。

換句話說,一輛無人駕駛車上配備著不同類型的感測器,而城市中有複雜的建築形式、各種反射表面、無法預測的天氣和臨時的建築施工地,假如一座建築表面材料的反射功能不好,觸發(或者無法觸發)自動駕駛車上的某個感測器,那就有可能會引發事故。

設計師、建築師或城市規劃者不僅要考慮未來人們怎麼去體驗他們的設計,還需考慮車輛會有怎樣的體驗。僅在這個意義上,交通工具的更新就已經在重塑我們的城市。




ScanLAB 計畫通過無人駕駛汽車的電子眼來對倫敦進行 3D 掃描和城市測繪

Rainer Wessler 認為,未來城市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找到公平、民主的方式來使用和分配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包括空間、教育、醫療、安全、清潔的水和空氣、能源),而不是像現在,大量停開的汽車佔據城市。理論上說,也許有更多的居住空間,更少的停車空間,居住可能就不僅僅是在房子裡了,車成了更多故事發生的地方;亦會有更健全的系統來規劃和管理所有資源。

Airbnb 就帶來了很好的變化,它是新型商業模式的代表,很可能也意味著人類朝未來居住方式變化的開端。這個品牌最終實際上說的就是一件事「哪裡都是你的家」。而隨它一起出現的趨勢是,人們變得越來越全球化,可能越來越少回到自己的故鄉和國家。「家」這個概念對我們的身份認同起到的作用將完全改變。

Wessler 援引了德國媒體曾做過的報道,說一個女孩在火車裡生活,她放棄了自己的公寓,跑到公共交通去居住。這個女孩認為交通工具上的環境已經能滿足居住條件,她可以租一個床位,擁有還過得去的浴室。

這只是實驗,但 Wessler 認為它可以作為遊牧式生活方式的一個案例,幫助我們思考得更遠。我們不知道人的生活方式將如何改變,設計師、記者、作為讀者的你,都只是人群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在金字塔底端的人(比如移民到歐洲的難民),或者在金字塔頂端那些經常需要移動的人,大家在現在和未來,都會有不太一樣的生活。

「沒有什麼模式是適合每一個人的,所以在未來的城市會有許多不同的模式。人們仍然有自己的家,但也有更多的人會選擇和人分享家、分享車。好事是,城市會以更少的能源,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Rainer Wessler 說。




作者提供了一個很美好的想像,一個世界大同的美麗願景。但是在實踐上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光是技術層面就是一大挑戰。也可以說是作者一廂情願的夢想,不過誰知道呢?

轉載卡提諾論壇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