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複製連結] 查看: 487|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676596749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3-31 00:14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推薦閱讀:端午節祝福短信資訊大全(100條)),又稱
端陽節、午日節、艾 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推
薦閱讀:端午節放幾天假?2009端午節放假通知告訴你!),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
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歷史(推薦閱讀:端午節中國人有吃下列哪項食品的習慣?)。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推薦閱讀:包粽 子 的方法與步驟,包你學會(視頻+圖解),
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1: 源於紀念屈原(推薦閱讀:各種粽 子的做法和營養價值詳細介紹)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宣導舉賢授能,
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 被趕出
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
《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西元前
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
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 汨羅江身
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
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 “撲通、
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
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 獸,以免傷
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
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
愛國詩人屈原。

2: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西元前 770--前476年)
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
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 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
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 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
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
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 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
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
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西元 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
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 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
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
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
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 部族----
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
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 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
活用品的罎罎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 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
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
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還有很多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
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 楊貴妃之香
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後,瘧疾痊癒,
於是令畫工吳道子,按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節時,一律張貼,
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
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帶,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
門楣,有驅鬼祛貴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
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 念之。借劃
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
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 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
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
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
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佩荷包: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
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
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花花手:
花花手又稱手款、線鐲子等,指用五彩絲線纏孩子們的手臂和腳腕,就可以避五毒。為五月
五纏,六月六決。決斷後的絲繩不能隨便拋棄, 而必得拋上樹梢或房檐上,等喜鵲銜去後在
七月七日夜為牛郎織女搭橋。

插柳:舊時門上插柳在於四月,而今日的端午節插柳枝的根源則來自於招魂續魄和祓
禊接陽氣。第二就是驅毒接陽。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雲:“唐中宗三月三日賜侍臣 細
柳圈,帶之可免蠆毒。”《歲時記》又雲:“唐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順陽氣也。

”《夢梁錄》雲:“清明日家家以柳條插門上。”端陽插柳應該既有驅 毒之義,又有接陽之義。
采艾:端午采艾葉當是古時端午采藥活動的其中一種,因為好多草本植物的莖葉在
端午前後成熟。《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常於五日未雞鳴 時采
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可見端陽采艾在全國非常普通,所采艾葉多陰乾以治病。

采露水:古人認為露水為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可以敗毒、除腳氣、止風濕等。
五月五日晨上山擺露水。屆時人們用毛巾或布在乾淨的草叢中來回擺動采清露水,然後擰
入小水桶中拿回家,供大人、小孩擦臉,據說此後便不生瘡褥,可防毒蟲叮咬。《政和本草》
中“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即是此俗的真實記載。

癩蛤蟆躲端午:癩蛤蟆躲端午源于古人的佩肉芝俗。舊俗中講究端午這一天捉蛤蟆,
在其口中塞入一錠墨,懸掛陰乾,製成蛤蟆錠,據說可消除身體腫塊等。而端午此日,人們很難
見到蛤蟆,據說是因為它害怕被人捉去製藥,因此早早地躲藏了起來,此即癩蛤蟆躲端午。
追節:端午節又等同於感恩節。此日,凡出嫁的女子均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出師的徒弟
均要到師傅家登門拜師,定親未婚的男子要去女方家看望女方父母,欠有恩情者均要到恩人家
登門酬謝恩人,所帶禮品有煙酒、粽子、糕點、茶葉、蜂蜜等,俗稱為追節。

掛葫蘆:呂洞賓預測到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並將些事告訴了一位心地善良的
母親,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元元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
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卷走了
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這天 掛葫蘆的習俗。
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
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 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懸 “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
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 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
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
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 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

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
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
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寫符念咒:
除了用“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
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 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
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
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於門 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於此
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
上戴菖蒲,然後用 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吃“五黃”: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神
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
蟲可由雄黃酒解鎖,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戴五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
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 不可任意折斷或丟
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
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 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陽民間流傳者製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風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線繡紮,香布袋兒
中心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黃、艾葉末、藿香、蒼術等,這些香料混合後,不僅香味持久,消
除汗味和體臭味,而且能驅走身邊的害蟲,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出處:竅門網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幫助 +1 收起 理由
lcctno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