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際] 環境前線:國際核電市場東西技術差異趣論

[複製連結] 查看: 101|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蝶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6-18 04:03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6月18日 上午12:26
相關內容

    環境前線:國際核電市場東西技術差異趣論看相片

    環境前線:國際核電市場東西技術差異趣論

■康世昊

日本核工專家菊地洋一(反核)於近日第三度來台,6月14日的核四勘察行程,卻被台電以未事前申請的奇怪理由拒絕他隨監督核電媽媽聯盟進入,可見所謂的科學的資訊透明與對話是個很妙的東西。我永遠記得2009年時,我們在台大國際會議廳,台電官員正在侈言國際核能復興論,大聲說道「反核已過時,現在連英國的環保組織都擁核了」。剛從英國回來的我實在氣不過,發言要求,請即刻上網,在公眾面前查查是哪個英國環保組織轉為擁核,結果卻被主持人冷處理。和菊地洋一一樣,台電仍握有話語控制資源,對利核言論隨意傳送,不利核言論,則隨意打發,這就是核電霸權下的能源論述對話慣性。

另外一個鮮少被注意的例子是,台電為了要戒斷大家對於車諾比核災與台灣若遭受核災的聯想,甚至不敢太多宣揚,被台電界定為與我們不同系統的俄羅斯核電機組設計,卻在2011年後由俄國政府支持,努力拓展西方國家留下的發展中國家市場。俄羅斯的核能出口策略,又直接受惠於其鐵腕總統蒲亭任內與政府立場不同的非政府組織發展受到限制。光就國際核能市場的爾虞我詐態勢來說,台電作為一個龐大的組織資源,真能提供所有可能的國際能源市場變遷的情境嗎?

將福島危機轉為俄國核電輸出契機

以伊戈爾•阿列克謝夫(Igor Alexeev)在俄羅斯智庫「戰略文化基金會」發表的文章「俄羅斯核能產業在福島核災後重新啟動」(Nuclear Industry Re-Energizing after Fukushima)為例,他提出「在公眾關切與核電應用的平衡點上,俄羅斯對於後福島核災的國際社會能提供有助益的解決方案」(註1),雖然文中沒有任何佐證的就推斷所有專家都知道人為造成核電事故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然後又拿出一個2010年的OECD舊資料,指出核電與天然氣被認可為安全性最高的能源供給設施。再酸已開發國家(如德國、西班牙與瑞士)是不理性的群眾恐懼心理作祟,導致政治人物作出討好民眾廢核決策。單就文章內容來說,其實有不少草率之處,偏偏剛好符合中國近年努力建設核電廠的企圖,四處刊載而捧高了這篇中文名為「重塑核能信心應借鑑俄羅斯經驗」的文章。

▲俄羅斯向伊朗輸出核能技術,派技術人員前往德黑蘭的一座核電廠,圖攝於2009年2月25日。(圖文/路透)

在車諾比事件25週年的這個時候,西方在車諾比事件後與俄國的發展側重方向不同。西方歐美系統,由於普遍擔心斷電會影響核電運轉,力主被動式的核電安全系統研發。俄羅斯主推的NPP-2006機型號稱能克服歐美機組的設計缺陷,於是自2011年起,俄羅斯最大核能企業俄羅斯原子能公司(Rosatom)開始大動作布局海外,主推三代堆型NPP-2006(120萬千瓦核反應堆,外界熟知的名稱為VVER-1200)。標榜該機組設計集主動和被動式安全防護系統於一身,其他創新之處還包括配備高端堆芯熔化收集器、被動式熱衰減除塵系統和其他升級改造過的防護設施。「如果日本使用的是俄國的機型,或許就不會發生或至少不會演變成嚴重的災害」。

俄國國家扶持的核能公司甚至能協助伊朗克服技術問題,原本由德國西門子(Siemens AG)公司負責建造的布歇爾(Bushehr)核電設施,1979伊朗革命後西門子因配合美國的禁運政策而退出,自1998年起由俄方接手重新完成,並於2012年完成規劃裝置容量百分百的供電。


來源雅虎新聞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