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技嘉 GIGABYTE RX 5700 Gaming OC 開箱小試身手一下~ [打印本頁]

作者: hyper5_2h    時間: 2020-9-23 23:37
標題: 技嘉 GIGABYTE RX 5700 Gaming OC 開箱小試身手一下~

包裝正面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驗明一下正身 AMD Radeon RX 5700 無誤非公板設計採用7nm製程,以及新一代RNDA架構、支援Freesync2 HDR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型號為Gaming OC 8G 屬於超頻版本 搭載了RGB Fusion 2.0以及Windforce三風扇設計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背面敘述了特色一覽 以及系統需求等相關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首先是廣受好評的Windforce 3X散熱器 扇葉部分都是經過特別設計的特製版本
而中間那顆風扇的扇葉與運轉方向跟左邊兩顆不同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散熱器設計 GPU部分採用熱導管直觸式
而旁邊的VRAM與供電部分也有散熱墊傳導到散熱器上 再經由風扇排出其熱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背面採用的是金屬材質背板,並非一般中低階卡使用的塑膠背板
這塊背板的強度真的不錯防止板彎變形以外 也能幫助VRAM進行散熱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背面也能從此處認明採用的GPU種類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上方為擋板處顯示輸出接頭種類提示採用3個DP 1.4與1個HDMI 2.0b
對於目前使用的DP+HDMI雙螢幕輸出算是相當夠用了下方則為這張顯卡的特點提示介紹
採用了RDNA架構 第二代7nm GPU工藝 以及GDDR6記憶體 亦為首批支援PCI-E 4.0的顯示卡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最低需求部分,驅動程式部分支援了 Win7 與 Win10 的 x64版本 作業系統
以及600W的電源供應器瓦數...不過因為這張卡只使用8Pin PCI-E供電輸入
對於目前手上還在使用550W白金牌的PSU而言,也還不會到那麼硬啦
(這代表還好我不用再去買一條8Pin的模組線來接,算是比較省事一些)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RGB Fusion 2.0,可以到技嘉網站安裝燈效控制程式即可自行調整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進一步開箱 可以看到內盒與顯示卡本體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裡面的內容物就這樣 說明書與保證卡
目前的顯卡產品驅動程式部分都已經由原廠直接提供在網站上
都必須要自行上nvidia/AMD晶片官網或是顯卡廠商官網直接下載(多數以前者為主 快又方便)
加上現在新裝機多數都屬於RGB的機種,已無5.25光碟機需求
而且驅動程式的版本常常會有所變動 故目前產品均已經不再提供光碟片等媒介承載驅動程式
這也算是一個時代的變遷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簡易版多國安裝說明手冊,中間提供了各種接頭的清楚圖示與顯卡型號名稱
以及有害物質表單一覽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卡身正面長這樣 基本上不會到很長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左風扇 葉片都是有經過特別設計的 可以增加風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右風扇亦同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而中間的風扇跟上兩張的左右風扇不一樣
葉片與運轉方向都與其相反,這是Windforce 3X散熱器最大的特色之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下方一覽 可以看到經過熱導管穿透鰭片的設計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拿個人慣用的塑膠尺直接量測 扣掉擋板處散熱器總體長度大約28.5cm
沒超過30cm 也代表說不需要很大的機殼 也能輕鬆體驗RX5700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高度大約11~11.5cm 這樣的長度與高度對於主機機殼空間較小的使用者而言
算是相當友善 如果想要使用直立式顯卡支架的使用者
就不用擔心卡高太高會跟塔式散熱器衝突了 這個設計要給個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金手指部分 因為有提前運行過一個禮拜 所以有插拔痕跡很正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後面的輸出端子 提供了三個DP 以及一個HDMI
另外這張卡也需佔用近2.5槽介面卡Slot 如果有多張PCI-E介面卡的也要注意一下才行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尾端部分 經由四根熱導管穿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顯卡上方 滿滿的散熱鰭片與出風口 下方的GIGABYTE亦會發光 可以經由RGB Fusion控制燈效
背板中間的散熱墊部分是貼在PCB板上 對應正面的GDDR6記憶體顆粒的位置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張跟它的大哥GIGABYTE RX 5700 XT Gaming OC的差別之一
則為旁邊少了一個6Pin供電輸入 只需要一個8Pin即可搞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背板部分也是整片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細部拆解

只需要解開這七顆螺絲就能將前方的散熱器與卡本身分離
而中間的螺絲技嘉沒有貼上任何一張防拆貼紙 這一點也要給個讚
如果用久了散熱膏乾掉了 讓使用者自行更換也很方便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將前方散熱器分離後長這樣 PCB本體還比背板與散熱器短一截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再把後方背板分離 就可以看到其全貌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中間GPU部分 採用五根直觸式熱導管進行導熱
另外GDDR6與VRM均熱板部分也貼上了大面積的導熱墊幫助將熱量導至散熱鰭片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上方燈效的4Pin接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另外剛剛提過 這張卡的PCB的長度較短於背板與散熱器本體的
所以也貼上了兩塊墊子補足其兩者間的間隙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顯卡正面 顯示晶片部分採用的是TSMC 7nm製程生產製造
旁邊顯示記憶體部分則為八顆美光的GDDR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顯示記憶體型號為D9WCW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實際型號為MT61K256M32JE-14 屬於單顆1GBytes的顯示記憶體顆粒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供電部分就與它的大哥RX5700XT Gaming OC有所差別 少了中間的部分供電相位
以及右邊的6Pin電源輸入等相關電路 後來推出的5600XT也使用了類似設計
所以這種的基本上也沒辦法用其他方式刷成5700XT同等頻率來使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近看 少了一個6Pin 代表這張卡的耗電部分比它的大哥5700XT
甚至是他廠同質產品較為低一些,相對地對於電源供應器的需求就不會太高
所以我現在就是用550W在推這張卡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卡身背面 PCB中間八個框框對應了前方GDDR6記憶體的位置
背板上的厚實導熱貼片能透過背板將記憶體發熱傳導到背板上進行散熱 是個相當不錯的設計之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各項環保與標檢圖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中間為IR35217供電控制晶片,右方Holtek這顆晶片為RGB燈效控制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PCB部分採用一直以來很常用的2OZ電路板 而技嘉科技從10多年前就將其導入至現今多數產品線
另外DP與HDMI接頭部分皆採用高品質鍍金接頭,增強輸出品質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金屬背板很有份量,上方也貼了頗厚實的導熱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背板接觸面一覽 右邊VRM部分也有絕緣貼片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切面再一張 散熱墊對應的位置正好就是前方的GDDR6記憶體顆粒對於散熱有不小幫助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另外整張顯卡除了相當好拆好清理以外
所使用的螺絲種類也相當地單純,就左邊的彈簧螺絲以及一般的小型細牙螺絲
而這四顆彈簧螺絲是固定散熱器GPU位置四角的 這個相當重要 要小心千萬別丟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上機實戰

拆完還原後就是上機的部分了 將先前的R7-370拆下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跟舊卡比較一下卡身長度,也只多出一小截而已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跟其他家不同的是
這顆指示燈只有在PCI-E 8Pin供電未正常安裝時才會亮起 提醒使用者注意
並且風扇部分會取消PWM 轉速會直接拉到最大 如正常安裝8Pin正常運作中此指示燈會熄滅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將燈光切掉可以看到白光LED指示燈亮起的樣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另外GIGABYTE字樣也會同時變色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再一張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前面提過 卡身長度只有28.5公分 高度也不會很長 所以對於機殼部分的限制也比較沒那麼大
加上只需吃一個8Pin 也能相容大多數的電源供應器與使用環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配備概述
CPU:AMD Ryzen 5 2600 6C12T 3.4GHz (未超頻)
MB:ASUS ROG Crosshair VI Hero (Wi-Fi AC)
RAM:KLEVV DDR4-2666 oc 3200 CL16-18-18-38
SSD:KLEVV CRAS C710 M.2 NVMe SSD 1TB
PSU:Seasonic SSR-550PX Platinum 550W
VGA:GIGABYTE RX 5700 Gaming OC


老樣子 先上一張GPU-Z
這代的RX5700採用7nm製程,2304個流處理器 8GB GDDR6顯示記憶體 支援PCI-E 4.0
不過要能運作於PCI-E 4.0 頻寬 必須要CPU與主機板都需同時支援才行
目前現役使用的是第二代的Ryzen + X370晶片組 所以最高只能到PCI-E 3.0 x16
而之前的使用2400G因為PCI-E頻寬限制因素 只能跑到3.0 x8 顯卡效能就會受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而AIDA64部分則會直接顯示運作在PCI-E 4.0模式,應該是軟體部分誤判導致
因為是2600 + X370 實際運作只有PCI-E 3.0 x1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待機的時候GPU時脈會降到800MHz 顯示記憶體也會降低成200Mhz
降低耗電也幫助其散熱 尤其你知道的GDDR6記憶體發熱量也較高...
Windforce風扇部分是支援待機停轉的 所以在低負載時風扇是不會啟動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跑個GPU-Z內部的測試提高一下負載
試了一下只要Hotspot 超過55度就會啟動三風扇加強散熱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雖說風扇部分支援待機停轉
不過如果不喜歡的話也是可以透過驅動程式介面裡做調整 改成讓風扇直接恆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按下套用之後 風扇就會隨之啟動 待機時大約在1000多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各項目最大調整範圍 GPU核心最高可以到118%+5% 大約到1850左右
VRAM可以到1855上下 而功率微調部分最高上限到20%
雖然說這部份可以透過網上流傳的登錄檔等方式解鎖部分功耗限制沒錯
但是基於這張RX5700只有一個8Pin 加上電源供應器瓦數也沒到位 所以不會有這方面的測試就是了
話說最低建議是600W,而目前主力機是550W白金...
不過上一次開箱2070 Super時也是同一顆電源 所以理論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才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燒甜甜圈滿載測試 可以看到GPU溫度最高來到78度 熱點部分來到了98度GDDR6溫度也來到了96度,VRM 74度、GPU功耗也來到了164W
而風扇也上到了48% 約2000多轉 如果開到全速,則最高轉速可以到4500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甜甜圈的另外一個ROG版本,壓力比一般版高一些
燒下去以後 GPU溫度最高來到 80度 熱點部分來到了109度GDDR6溫度也來到了90度,VRM 82度、不過GPU功耗也來到了168~172W之間跳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效能測試

針對DX12的 Time Spy部分 獲得7925分 顯卡分數8540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針對4K遊戲的DX12 Time Spy Extreme部分 獲得3538分 顯卡分數3838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針對DX11的Fire Strike部分 獲得18887分 顯卡分數2472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針對DX11的Fire Strike 4K部分 獲得5863分 顯卡分數6012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再來是免費期間入手的 GTA5 在 1080p之下 最高可以看到FPS 125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改用4K解析度以後還可以有60~80 FPS這樣的成績這時候顯示記憶體已經吃到近6GB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上次用過的Final Fantasy XIV Benchmark部分
1920x1080、High下得到14166分,與上次寫的2070比算是小輸
不過整體運作上還算流暢,不會差太多就是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再來就直接用虛擬超級解析度挑戰4K,4096x2160、High下得到7352分
這樣的表現算是很可以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1920x1080、High,Score:07387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3840x2160、High,Score:3233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不過光是上面這個測試就可以把8GB的顯示記憶體吃爆
老實說我以往也還沒用到這樣的程度就是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treetFighter IV Benchmark 這個程式不支援4K解析度 所以看看就好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treetFighter IV Benchmark 特效全開 1920x1080 137.77 FP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3840x2160(實際畫面) 特效全開 61.76 FP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結語

雖然說拿到這張卡的下一個月,因應隔壁家老黃與i家的強勢挑戰之下
AMD就要出下一代的Ryzen Zen3以及RDNA2 RX6000新品了
不過目前這一代的RX5700系列在遊戲效能上也毫不遜色,在RDNA架構加持下
遊戲效能也不輸老黃家上一代的RTX2060系列(除了RT以外),至少我是這麼認為啦...
放眼未來,在AMD下一代產品推出之後,能夠改進在前一代產品上的缺點
包含所搭配的驅動程式等等...

我們期待有朝一日追上老黃家RTX3000系列新品,擦亮RADEON招牌~AMD Yes!

【完】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