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於一九七二年初版發行的《血腥謀殺》,可說是與海克拉夫特的《謀殺取樂》(Murder for Pleasure,1941),以及基亭的《寫作犯罪小說》(Writing Crime Fiction,1986)在西方犯罪小說史的著作上齊名的作品。由於西蒙斯曾於一九八五跟一九九二年兩度加筆,因此目前通行的版本(包括本書版本)均是一九九二年的最終版。《血腥謀殺》作為西方犯罪小說史的代表,其特殊性在於西蒙斯相當自覺地將犯罪小說視為一個具有獨立主體性的大眾文學類型,也因此他透過各章標題的時間序列,呈顯出明確的歷史意識。然而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無意提供一個海納百川的作者名單,而是擇選出符合他的史觀與文學標準的代表性作家,並且給予相當個人性的主觀評價,許多時候甚至頗為嚴厲。
即便如此,《血腥謀殺》仍有其不可抹滅的價值與貢獻,在於西蒙斯是第一個試圖把偵探小說跟犯罪小說進行區分的論述者。他一方面將犯罪小說的起源,上溯到一七九四年葛德溫的《凱勒伯.威廉斯》,強調其先驅性,在於反映揭露了官僚的腐敗,並呈現警察與匪徒之間的相似處,在「偵探小說」中法律作為絕對的善的正義代表,但在該作中完全被逆反。另一方面,他也是第一個注意到犯罪小說從對於理性的好奇轉移到心理上,明確地指出西方從偵探小說轉變到犯罪小說的過程,並透過情節、偵探、犯案手法、線索、角色、故事場景設定、社會觀、謎題重要性等面向,對於此一轉變予以明確的區分。正如本書原文書名的副標題「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 A History」所示,讀者可以看到偵探小說如何從一八四一年愛倫.坡以全知型業餘偵探杜賓建構出來的偵探小說固定公式,旨在發揚純粹的理性之光,一直到一九二○、三○的黃金時代建構出完美的類型結構體;但隨著這種「古典理性」的形式開始遭遇瓶頸,讀者也逐漸遠離,一九四○年代開始打破過去類形成規的寫實性犯罪小說登場,並且衍生出系譜性的相關類型,包括警察小說、間諜小說等,最終走向犯罪小說成為西方的類型主流,這一清晰而動態的過程。
作者簡介
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1912~1994)
1912年出生於倫敦的俄裔猶太移民家庭。學生時代飽受口吃之苦,因此非常內向羞怯。十四歲那年,他離開學校,擔任打字員和職員,但在作家哥哥A. J. A.西蒙斯的影響下,靠著大量閱讀和寫作自我學習。
二十多歲時,西蒙斯自稱共產主義者,二十四歲那年創辦了《二十世紀之詩》(Twentieth Century Verse)雜誌,但訂閱的讀者只有九名,預告了雜誌的不幸命運。在成為全職作家之前,他還曾經擔任廣告文案、特約撰稿者及書評家。
西蒙斯寫作手法純熟,始終維持獨特的個人風格,成就逐漸超過其他犯罪小說同儕。或許因為書中主角不是像白羅或戴立許這類的偵探英雄,他的小說很少躋身暢銷榜,但深受熱情讀者支持,其中《謀殺的色彩》(The Colour of Murder)於1957年獲得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的金匕首獎,《犯罪步驟》(The Progress of a Crime)獲得1961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的愛倫.坡獎年度最佳小說;他同時也撰寫評論,以本書獲得1973年的愛倫.坡獎的特別獎。此外,他在1977年獲瑞典偵探學院「大師獎」,1982年獲得愛倫.坡獎的「大師獎」、1990年獲得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頒發表彰終身成就的「鑽石匕首獎」,堪稱推理文壇唯一「三冠王」。 血腥謀殺:朱利安.西蒙斯寫給新手與鐵粉的推理文學聖經 - 朱利安.西蒙斯.kepub.kepub(1.29 MB, 下載次數: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