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重陽節登高祭祖,習俗起源自古有多個說法,根據香港《蘋果日報》報導,東漢時期有一位稱作桓景的男人,跟隨仙人費長房學道多年。某一天,仙人告訴他,於9月9日這一天,村內會有大災難,一定要上山避難。桓景跟足仙人指示,當日與家人戴上名為茱萸的植物登山及飲菊花酒。直到傍晚,他們回村時竟發現,所有家禽家畜死清光。此時桓景才明白,原來動物成為他們的替死鬼。而後人亦發揮想像力,令故事更為戲劇化,改編成不同版本,如將村內的災難具體化,化成稱為瘟魔的妖怪等。而人們登高期間,會吃應節的重陽糕。材料方面主要以糯米、乾果等製成,口感有點像鬆糕,軟糯香甜。至於當中含意,是取自「糕」與「高」的諧音,登高時吃糕,喻「步步登高」搏個好彩頭。另外,此節日很多箇中意義亦取自同音,另一例子,就是9月9日有兩個九,「九九」與「久久」同音,喻意長長久久,有長壽之說,所以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或敬老節。西方雖沒有重陽節,不過每年10月1日為國際老人節。有些國家如日韓、美加等,均有自己的老人節,日子不盡相同,但所表達的不外乎對長者的敬意。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