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基隆市 | 平埔『凱達格蘭』族老家,漢人聽成河洛語的『雞犬加籠』,後簡稱『雞籠』,清代把『雞籠』改稱『基隆』表示『基地昌隆』 |
| 2.中正區 | 原叫『八尺門』,與基隆港外的和平島以橋相連,光復後為紀念故總統蔣中正才改名。 |
| 3.中山區 | 基隆港區有『白米甕』老地名傳說,光復後為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才改名 |
| 4.安樂區 | 取自區內的『安』和里及『樂』一里的里名 |
| 5.信義區 | 原叫『田寮港』,光復後取自『八德』中第五、六德『信』、『義』作為行政區名。 |
| 6.仁愛區 | 原名『石牌街』,光復後改為仁愛區 |
| 7.七堵區 | 先民拓墾時期,防止當地先住民各族入侵的土牆,七堵就是第『七』座『堵』牆 |
| 8.暖暖區 | 平埔族暖暖社的故鄉 |
| 1.東區 | 新竹市在民國71年升格為省轄市後,於民國79年行政區才畫分為東區、北區、香山區等三區。本區(東區)位於新竹市的東南部。 |
| 2.北區 | 本區(北區)位於新竹市的北部。 |
| 3.香山區 | 本區原為新竹縣的香山鄉,在民國71年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時,併入新竹市。而香山地名之由來,傳說有二,據香山鄉公所調查:鄭成功治台時代,此地為竹塹社番所居,當時尚未有固定名稱,等到漢人大量遷居此地之後,眼見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有一種無名花草盛開,氣味芬香迷人,故稱之為「香山」。另一種說法來自於鹿仔坑秀才林秀春派之傳說:香山地方往昔為竹塹社番的所在地,故初來於此的漢人均稱此地為「番山」,等到後來漢人越來越多,而番人越來越少時,覺得此地名不雅,經眾人商議之後,改「番山」為「香山」,蓋因「番」與「香」之字音相近,而「香」乃「番」減去三筆之字也。 |
| 1.中區 | 清代台灣(鹽務總管)所在地,舊稱(鹽館) |
| 2.東區 | 台灣府城(南門)遺址,今位居大台中市(東)側故稱東區 |
| 3.西區 | 有大地主在此設立繳田租的公共事務館,舊稱(公館) |
| 4.南區 | 有平埔族老婦人不願搬走,仍居住在此地,漢人稱之為(番婆)庄 |
| 5.北區 | 早期漢人(邱厝)(賴厝)形成姓氏聚落,由於賴姓居多,故稱(賴厝廓)。 |
| 6.西屯區 | 昔日平埔族祭祖所在地,有一湖潭叫(馬龍潭) |
| 7.南屯區 | 拓荒時期打造墾耕用具牛(犁)鋤(頭)的(店)舖區,故稱(犁頭店),日據時期改稱南屯。 |
| 8.北屯區 | 原叫(三十張犁),因為台灣的漢人計算田地,以每一張犁為計算標準,一個人在播種期間最多約可犁耕五甲地,因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田地,一張犁為五甲地,因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田地,一張犁為五甲地,所以舊稱(三十張犁),日據時期改稱(北屯) |
| 1.中區 | 本區位於本市之中央,故命名為中區。 |
| 2.東區 | 本區位於本市的東南方,在日治時期,本區純位於本市的東部,故命名為東區,後來於民國35年將安順庄(今安南區)併入本市後,使本區位置趨於東南,但仍命名為東區。 |
| 3.西區 | 本區因位於本市的西邊,故命名為西區。 |
| 4.南區 | 本區因位於本市的南端,故命名為南區。 |
| 5.北區 | 本區位於台南府城的北邊,古廟甚多,極具歷史風味。 |
| 6.安平區 | 「安平」一名之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鄭成功在登陸此地打敗荷蘭人之後,懷念其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的故居,乃將此地的原名「一鯤身」改名為「安平」(花松村,1996)。另一種說法是指本地往昔為台灣南方的第一良港,船舶出入甚為平穩安定,故稱「安平」(安倍明義,1996)。 |
| 7.安南區 | 本區原屬於台南縣之安順鄉,民國35年奉令劃歸台南市管轄,為紀念從台南縣安順鄉劃分歸入台南市,乃取安順鄉之「安」字及台南市之「南」字,合併命名本區為「安南區」。 |
|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