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園 | 在清朝時,此地就有漢人入墾,當時在此地遍植桃樹,所以就稱此地為『桃園』。 |
2.大園 | 此地舊稱『大坵園』,意思是指大塊的旱田,因為以前此地缺乏水利,只能種植甘藷及一些耐旱的蔬菜,所以就稱為『大坵園』,後來才簡稱『大園』。 |
3.蘆竹 | 本鄉在開墾初期,是一塊蘆竹茂生之地,移民在此地居住形成聚落,就稱此地為『蘆竹』。 |
4.龜山 | 本鄉地名的由來是取自於以前境內的平埔族社名『龜崙社』,後來將『崙』改為『山』而形成今天的『龜山』。 |
5.八德 | 八德舊名為『八塊厝』,是指以前此地初建聚落時,只有八戶人家居住。台灣光復後,最初稱為八塊鄉,後來改稱八德鄉。 |
6.中壢 | 本地以前正位於竹塹與八里坌中間,是旅客、商人往來必經的中途站,再加上此地多地塹地形,客家語稱此地塹地形為『壢』,所以稱此地為『中壢』。 |
7.楊梅 | 在清乾隆年間,此地即有漢人來此拓墾,當時墾民在此地遍植楊梅樹,故稱此地為『楊梅』。 |
8.平鎮 | 此地舊稱為『安平鎮』,是因為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曾在此地設置了張望寮,所以原稱此地為『張望寮』,後來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平安鎮』。民國九年時,則簡稱為『平鎮』。 |
9.新屋 | 清乾隆年間,此地西邊附近,就有漢人來此開墾,由於常遭平埔族人的襲擊獵首,乃棄原來住屋向東移,另築新屋以居,『新屋』便成為此地的地名。 |
10.觀音 | 此地舊名為『石觀音』,是因為當地有位民眾在今天的觀音溪溪流中,發現一塊酷似佛像的天然石頭,大家都認為是觀音菩薩像,於是建廟來供奉,頗為靈驗。民國九年時,即依此取名為『觀音』。 |
11.大溪 | 大溪位於淡水河的幹流大漢溪旁,舊稱為『大嵙崁』,是來自於當地的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的譯音,後來才改稱為『大溪』。 |
12.龍潭 | 此地名的由來是因境內有一大陂潭『龍潭陂』,故有此稱。 |
13.復興 | 此地舊稱為『角板鄉』,是因為境內有角板山的緣故,而『角板山』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以前劉銘傳至此開山撫番時,見此地山峰突起如角,而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就命此地為『角板山』。後來改稱此地為『復興』,則是有冀以民族復興的意思。 |
1.新竹 | 新竹舊名為『竹塹』,緣於本地以前為平埔族中的道卡斯族之竹塹社的居住地而來。清雍正元年之後,本地成為『淡水廳』的所在地,一直到光緒元年,台北建府後,改淡水廳為『新竹縣』,才有新竹的地名。『新竹』的意義,乃是指在竹塹所新設之縣。或云取竹塹之竹字,期其地之日新又新,故名新竹。 |
2.新埔 | 此地在清雍正年間,就有漢人入墾,因為移民大多從紅毛港、香山港登陸後,才來此地開墾,對於已經墾畢的沿海地帶而言,此地較晚開發,所以稱之為『新埔』。 |
3.關西 | 關西舊稱為『咸菜硼』,這是因為本地多屬客籍移民,他們擅長醃製鹹菜,本地也盛產之,所以有『咸菜硼』之稱。民國九年時,由於『咸菜硼』的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音相近,所以改稱此地為『關西』。 |
4.竹北 | 竹北原稱為『舊港』,這是由於本地原為鳳山溪的港口,後來由於此地位於新竹市之北方,所以改稱為『竹北』。 |
5.新豐 | 新豐舊稱『紅毛港』,傳說以前曾有荷蘭人的船停靠於此,故有此名。後來,政府認為『紅毛』為不雅之稱,所以改此地名為『新豐』。 |
6.湖口 | 湖口舊稱『大湖口』,『湖』是指盆狀的窪地,由於附近一帶有一連串的窪地,而此地正位於這些窪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後來簡稱為『湖口』。 |
7.竹東 | 竹東原稱為『樹杞林』,因往昔此地為樹杞茂密的森林地帶。後來由於此地位於新竹市之東方,故改稱為『竹東』。 |
8.寶山 | 本地原稱為『草山』,這是因為本地初墾時,是雜草叢生的山丘,故有此稱。而民國九年時,以原『草山』之『山』及其境內另一處名為『寶斗仁』之『寶』二字拼成,改稱此地為『寶山』。 |
9.橫山 | 此地名源於境內有一座名為『大山背山』的山橫亙,所以稱此地為『橫山』。 |
10.芎林 | 本地原稱為『九芎林』,這是由於當地以前是九芎樹茂生之地,故有此稱,後來簡稱為『芎林』。 |
11.北埔 | 北埔是指北方的埔地,係與其南方的南埔對稱,都是屬於當時的未墾地。 |
12.峨眉 | 峨眉以前稱為『月眉』,這是因為此地恰位於峨眉溪曲流凸岸的半月形沖積河階上(滑走坡),故有此稱,後來改以其近音『峨眉』稱之。 |
13.尖石 | 由於本地境內有大壩尖山,故有此稱。另有一說是本鄉溪床中有一尖石突出,因而得名。 |
14.五峰 | 由於境內有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命名為『五峰』。 |
1.宜蘭 | 宜蘭舊稱『噶瑪蘭』或是『蛤仔難』,這些名稱都是翻譯自原來居住於宜蘭平原上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的族名,後來到了清光緒元年,在此設縣,縣名即是在原來的『蘭』字上,加上『宜』這個文雅的字,成為宜蘭縣,而一直沿用至今。 |
2.羅東 | 『羅東』這個地名是出自於平埔族的譯音,由於相傳此地境內的路上有一塊形狀類似彌猴的大石頭,而平埔族人稱猴子的語音就類似『羅東』兩個字,所以就命名此地為『羅東』。 |
3.蘇澳 | 傳說在清嘉慶年間,有一個名為蘇士尾的人,首先率領壯丁來此地開墾,因此就以其姓『蘇』字,再配以這邊的地形,是屬於一個位於水邊彎曲之地的『澳』字,命名此地為『蘇澳』。 |
4.頭城 | 在清嘉慶年間,首先入墾蘭陽平原的吳沙,最先在此地建築土城來防禦番人,因此就取名為『頭城』。 |
5.礁溪 | 礁溪的『礁』字,台語的意思為『乾』的意思,這是因為這附近的溪谷中,通常都是水量稀少,有時甚至呈現乾涸的狀態,所以就稱此地為『礁溪』。 |
6.壯圍 | 當年吳沙率領壯丁來宜蘭開墾,吳沙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來此地拓墾,在開墾完成之後,其子為了酬謝壯丁門幫助開墾的辛勞,就將此地劃分為壯一、壯二......壯七等,賞給壯丁,後來統稱此地為『壯圍』,成為今天的地名。 |
7.員山 | 由於此地的東邊有一座孤立的圓形山丘,所以就稱此地為『員山』。 |
8.冬山 | 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此地的南方有一座形狀類似冬瓜的山,所以稱為『冬山』;另一種是說,五結鄉利澤村的人利用冬山溪運送冬瓜來此地販賣,所以稱此地為『冬山』。 |
9.五結 | 『結』是指以前開墾時的一種結首制度,亦即當有一地方由許多人開墾完成後,會把墾地劃分次序,如一、二、三.....等幾份,再由開墾者用抽籤來分配。而此地在開墾之後,劃分為中一結、中二結、頂三結、.....下五結等聚落,因此後來就稱此地為『五結』。 |
10.三星 | 因為此地靠近三星山,所以就以山名為地名,稱為『三星』。 |
11.大同 | 此地本來稱為太平鄉,是因為境內有太平山的緣故,後來改為『大同鄉』,則是取自三民主義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 |
12.南澳 | 由於此地本來是泰雅族之南澳社的居住地,所以稱此地為『南澳』。 |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