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精靈八卦第三彈】關於"妙蛙種子"的小秘密(有雷慎入) [打印本頁]

作者: 11334567    時間: 2016-9-29 01:44
標題: 【精靈八卦第三彈】關於"妙蛙種子"的小秘密(有雷慎入)
本帖最後由 11334567 於 2016-9-29 01:47 編輯

因為這個論壇討論的不外乎是外掛...
所以我想說來聊聊比較有趣的話題
話說...第二彈似乎沒有人捧場阿
傳送門→【精靈八卦第二彈】午夜夢迴的紫院症候群
以下命名為『精靈八卦第三彈』
好評的話有機會發第四彈哦!
你知道嘛?小的時候買妙蛙的玩偶種子跟身體都能分開!
所以一直有個神念頭,妙蛙種子沒種子應該還能活吧
同理可證!妙蛙種子拿掉種子會變奇妙的青蛙還是...?

※以上圖文等內容均轉貼於壹讀
拿走妙蛙種子背上的種子,會發生什麼事?


《寶可夢研究》2015 年 第⑨期
妙蛙種子發育生物學研究進展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Bulbasaur
大木博士
Professor Oak
(大木研究所,石英聯盟精靈寶可夢繁殖技術研究中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摘要:妙蛙種子是重要的精靈寶可夢,圖鑑編號為 001,在樹木砍伐、凈化空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闡述了妙蛙種子結構特點的基礎上,對植體切除後產生的生理變化進行了猜想與驗證,並就今後妙蛙種子研究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種子寶可夢;鱗莖;生理生化;發育寶可夢學


妙蛙種子(Bulbasaur)是世界著名的精靈寶可夢,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然而野生妙蛙種子數量稀少,一直以來對其形態構造的研究較少。依託大木研究所的家養妙蛙種子,本文在綜合此前研究的基礎上對種子離體後妙蛙種子變化進行猜想與驗證,旨在為妙蛙種子的人工培養提供理論依據。


ADVERTISEMENT



1. 妙蛙種子形態結構的研究現狀


1.1 植體


妙蛙種子最早被發現是在關都地區的草原和森林裡。由於早期植物知識的匱乏,人們誤將妙蛙種子背後的植體部分認作種子。當時的研究認為,隨著妙蛙種子經過培養和訓練進化成妙蛙草,種子發育成花苞;而當妙蛙草進化為妙蛙花時,花苞綻放出花瓣。


儘管後來證實,其植體部分更類似於百合屬植物的鱗莖,而動體則是爬行動物,但因「妙蛙種子」的稱呼已經約定俗成,因此並未更改。在一些最新的科普圖書中,妙蛙種子被描述為「一隻有點像蟾蜍或藍綠色皮膚的小恐龍的爬行動物。它有四條腿,每條腿有三個白色腳趾或爪子。它的眼睛是鮮紅色,但這個神奇寶貝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背後那個洋蔥狀的鱗莖。」[1]


在鱗莖包裹內,有豐富的植物汁液。有目擊報告稱,赫拉克羅斯(Heracross)對妙蛙種子背部鱗莖較感興趣。[2]


1.2 植體與動體結合


Joshua Dunlop 的研究表明,妙蛙種子通過藤曼和脊髓融合的方式將信號從大腦傳遞到植物,也使得動體與植體部分緊密結合。[3] Ryan Mauskopf 的解剖學圖例進一步證實,動體部分結構近似於草食性哺乳爬行動物。[4] 據此,陳民峰認為動體部分或為繁盛於二疊紀的二齒獸,但花紋來自有毒樹蛙,這與妙蛙種子毒屬性相符。[5]


ADVERTISEMENT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2. 對植體部分的猜想與驗證


2.1 植體來歷


2.1.1 猜想


妙蛙種子的植體或來自其母體,即雌性妙蛙花。在產下妙蛙種子幼體時,雌性妙蛙花將種子種植在其體內。妙蛙花具有領導妙蛙家族的特殊能力已被證實,在不思議花園的進化盛典上,妙蛙花可以引導妙蛙種子進化成妙蛙草。[6] 一個可作為佐證的現象是,雌性妙蛙花相較雄性妙蛙花,植體中間多了種子。


筆者認為,這種種植方式是寄生種子的變種。由於妙蛙種子同屬草系,因此不會造成傷害,但能有效地促使而這結合,妙蛙種子因此獲得草系能力。


2.1.2 驗證


為了驗證是否是寄生種子,設置攜帶巨大根莖 [7] 的實驗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均為十隻妙蛙種子,保證初始條件基本一致。巨大根莖是一種道具,可以加快寄生種子的回覆速度,如果妙蛙種子體內是寄生種子,則生長發育將會受到影響。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2.2 切除植體的影響


2.2.1 猜想


由於植體與動體結合在一起,動體依靠植體獲取部分養分。切除後妙蛙種子生長發育將會逐漸減緩,但憑藉進食等方式仍能獲得成長。


2.2.2 驗證


a. 生長發育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b. 草系技能


命令切除植體的妙蛙種子使用草系技能時,指令接收到,但技能無法釋放,妙蛙種子呈困惑狀態,其他技能威力減弱。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妙蛙種子可正常釋放衝擊、嚎叫等一般屬性技能,毒粉末技能威力上升。將植體部分與動體部分重新結合後,妙蛙種子使用草系技能的能力逐漸恢復,時間一到三個月不等。


3. 討論與展望


本實驗表明,妙蛙種子植體部分是由母方植入的種子生長而成,並與動體部分結合在一起。當植體離體後,妙蛙種子的生長發育減緩,並失去使用草系技能的能力,同時毒系技能威力上升。


目前對於妙蛙種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合作用效率上,對飛葉快刀命中率和藤鞭長度與柔韌程度也展開了一些研究,對於更有效地利用妙蛙種子改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但對其形態本身的我們知之甚少。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對植體部分改造使其應用於生長發育將是妙蛙種子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妙蛙種子 - 神奇寶貝百科 52poke.com 的頁面
[2] 小智,小霞,小剛.精靈寶可夢·無印篇[動畫]
[3] Bulbasaur- Anatomical study by JoshuaDunlop on DeviantArt
[4]
[5] 陳民峰(陳試) .[神奇寶貝考據] 001~003 妙蛙種子、妙蛙草、妙蛙花 xuite.net 的頁面
[6] 小智,小霞,小剛.精靈寶可夢·無印篇[動畫]
[7] 巨大根莖 - 神奇寶貝百科 52poke.com 的頁面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作者: gloglo    時間: 2016-9-29 04:20
種子!種子!打內~打內
作者: zalone8800    時間: 2016-9-29 07:03
這研究很深入喔
作者: asd800801    時間: 2016-9-29 07:39
字太多又太深奧 看得頭暈眼花 ..
作者: Thomas228    時間: 2016-9-29 07:41
這研究很深入喔!!
但是ㄋㄟ字太多又太深奧 看得頭暈眼花 ..
作者: ych1025    時間: 2016-9-29 07:59
呵呵,很深入,很棒~
作者: jtc3    時間: 2016-9-29 08:18
參考文獻 [2] 跟 [6] 一樣的啊
參考文獻 [4] 是空白的
作者: playing0417    時間: 2016-9-29 09:57
你一定很擅長整理資料與打報告,依這種專業度你應該是專業職或是低中階的主管
作者: philip0523    時間: 2016-9-29 10:05
期待您的下一篇大作^^!!
可否先研究一下稀有寶~甘巴爹!!

作者: philip0523    時間: 2016-9-29 10:06
期待您的下一篇大作^^!!
可否先研究一下稀有寶~甘巴爹!!

作者: toyotasky    時間: 2016-9-29 11:36
有看過別篇文章說100kg的幾乎都是完美技能
作者: jason78627    時間: 2016-9-29 14:25
我到底看了什麼,居然有人拿這個虛構的動畫角色來做研究,要不要來研究一下果然翁阿
作者: zxc552020    時間: 2016-9-29 17:05
這也太狂了吧~~~
還是有人研究的那麼徹底唷!!!
作者: fengyath    時間: 2016-9-29 17:34
樓主你是妙蛙種子系嗎?
這篇已經快要有專題的感覺了
作者: luke0922    時間: 2016-9-29 17:52
本帖最後由 luke0922 於 2016-9-29 17:57 編輯

你少了目錄, 序,還有研究目的,與方向
猜想2個字就可以猜一大堆
比如吳剛伐木的時候有沒有砍過妙蛙種子
或是當初公主吻了青蛙王子是否沒變回人變成了妙蛙種子
蒼井空對藤鞭攻擊的耐受度
小當家的刀工與飛葉快刀哪個強

作者: depe0121    時間: 2016-9-29 18:43
您一定是個非常專業的研究人員~
才能如此的深入剖析~~~~
作者: gaexpa186809    時間: 2016-9-29 19:18
嚇的我種子都掉了.jpg                           
作者: kgo-1218    時間: 2016-9-29 19:19
期待您的下一篇大作^^!!
可否先研究一下稀有寶~奇摩雞!!
作者: 寶妮小妞    時間: 2016-9-29 19:22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作者: wearx    時間: 2016-9-29 22:12
下個班就要俺讀書 累死俺了

話說妙什麼蛙什麼種子

什麼 你說它花紋來自有毒樹蛙((已昏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