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根本來說在於對 USB Type-C 的技術信心。相比 mini-USB,USB Type-C 有一項重大差異,在於 USB Type-C 本身能經由 SideBand use pins(SBU1 & SBU2),支援類比音訊到數位音訊的轉換,卻不會干擾資料同步。因此新一代的耳機可能不再是一個單純用來聽音樂的工具,而是能搭載感應器(例如耳溫儀),一邊聽音樂,一邊監測身體狀況。而對耳機製造商來說(包括手機廠商自己),它們只要推出能支援 SBU pin 的裝置,就可以適應 USB Type-C,在工程上相對簡易。
USB Type-C 必須夠好才能說服人用
此外在 IDF 上,Intel 也表示將在今年第二季尾聲,推出 USB Type-C 在數位音訊方面的新規格。雖然 Intel 並未透露詳細細節,但計劃升級現有的 USB Audio Device Class 2.0,以適應將來的接頭(換句話說,新版將能夠相容舊版),同時改善目前的組態管理,讓新款的耳機能夠像目前的耳機一樣易用,減少換機陣痛。
Intel 也計劃在新的規範中,增設 MPUs(multi-function processing units),能夠更好地獨立面對DACs(類比數位轉換器)等等原先交由手機主機板處理的功能,因此採用 USB Type-C 後,手機廠商就可以騰出更多空間,讓手機變得更薄或加裝其他感應器。此外,包括BeamForming、AES、AEU 等降噪功能以及 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能避免非法盜用)也會納入新版的 MPUs。
然而 MPUs 最大的優點,還是在於數位化後,耳機將能夠獲得軟體升級,擴展功能,吸引更多廠商使用這項具有未來性的端子,在高階產品上創新。至於中低階製造商或消費者也不必擔心支援 USB Type-C 的耳機會售價爆增,因為目前用來支援 USB Type-C 的晶片,成本大約僅 1 美元左右。
其實已經有廠商開始用 USB Type-C 替代 3.5mm
雖然對市場來說,成本上升和換機陣痛是必然的,不過就連創新速率緩慢的客廳,也已經很大程度被數位化的 HDMI 攻佔(DVI 則將從明年起退役),撐過近 60 年的耳機孔也該迎來變革。Google 也已預備好變化,早在 Android 5.0 上便支援了 USB DAC,中國的樂視也推出了僅有 USB Type-C 接孔的手機。或許可以再期待諸如三星等大廠投入(也許曾在 New MacBook 上推出單一 USB Type-C 接孔的蘋果可以算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