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Atom 晶片沒有獲得太多青睞。Intel 改善了 Atom 晶片的省電能力,但 ARM 晶片廠正是打造低耗電晶片的專家,他們聚焦在這項任務上已超過 10 年,所以擁有研發優勢,這時 ARM 已經在市場上雄霸一方,於是 ARM 有了更多優勢,包括更多工程師、較優秀的軟體,加上又是主宰平台。
從 Intel 的衰退看破壞性創新
你可以說 Intel 就是不走運,下錯了賭注。Intel 原本可以更努力爭取蘋果的 iPhone 合約,也可以賭在子公司 XScale 上,而非嘗試製做 Atom 處理器。
但更宏觀地來看,其實 Intel 走上這條路並不意外,從破壞性創新理論來看更是如此。
Intel 的基本問題是,當時行動晶片市場似乎不夠有利可圖,不值得他們犯險。Intel 以 PC 晶片為中心,建立了複雜的業務,Intel 員工是販賣、研發、流通、支援 PC 晶片的專家,這是利潤驚人的產業(Intel的高階晶片可以索價好幾百美元),而且 Intel 的組織架構正是以晶片銷售產生的龐大營收與獲利為基礎形成的。
行動晶片卻不然。在某些情況下,一整台行動裝置價格可能不到 Intel 高階處理器的一半,而且有很多公司在賣 ARM 晶片,價格低,利潤也低。如果 Intel 要瘦身到足以在這個市場獲利,可能會陷入一番苦戰。
Intel 靠銷售高階 PC 晶片賺了大把金錢,為了當時機會看起來沒那麼大的市場去奮戰,似乎不大合理。
這種理論的缺陷,在於沒有看到行動市場最後會變得比 PC 市場還要龐大。ARM 晶片廠或許每個晶片獲利少得多,但這塊市場逐漸成長到每年賣出數十億晶片,獲利少少的晶片乘以數十億,也能匯聚成為龐大的機會。
以 Intel 晶片為基礎的早期 PC,被拿來和迷你電腦相比,像迪吉多這樣的公司原本對早期 PC 不屑一顧、斥為玩具,而他們輕視 PC 的理由與 Intel 輕視行動市場的理由別無二致,因為 2,000 美元的 PC 利潤完全比不上 5 萬美元的迷你電腦,迪吉多完全沒想到 PC 會變成如此龐大、值得投資的市場。
事後證明迪吉多的判斷錯得離譜,PC 市場後來比迷你電腦市場還要龐大,正如行動市場現在也比 PC 市場龐大。但當他們發現這點時,一切已經太晚了,迪吉多和多數同儕在 1990 年代被迫退出,而 Intel 正面臨與迪吉多相似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