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古代名人與薑的傳說
[打印本頁]
作者:
abbtsai
時間:
2015-6-23 14:17
標題:
古代名人與薑的傳說
古代名人與薑的傳說
薑(別名藥王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IMG_3001.JPG
(52.4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6-23 14:16 上傳
• 【性味】:
• 味辛;性溫。
①《別錄》:味辛,微溫。
②《千金•食治》:無毒。
③《醫學啟源》:性溫,味甘辛。
④《醫林纂要》:煨薑,辛苦,大熱。
⑤《本草再新》:煨薑,味辛,性溫平,無毒。
• 【歸經】:
• 入肺、胃、脾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經。
②《本草匯言》:入脾、肺、腸、胃諸經。
③《本草經解》:入膽、肝、肺經。
━━━━━━━━━━━━
最早發現薑的功效的又是誰呢?
古人是如何用薑來養生的?
神農氏與薑
神農嘗百草,以辨藥性,誤食毒蘑菇昏迷,蘇醒後發現躺臥之處有一叢青草。神農順手一拔,把它的塊根放在嘴裡嚼。過了不久,肚子裡咕嚕咕嚕地響,泄瀉過後,身體全好了。神農姓薑,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薑”。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讓自己起死回生。
孔子與薑
孔子活了73歲,這個年齡在春秋時期絕對算是高夀。這和孔子健康的飲食觀和衛生習慣是分不開的。其中就有薑的功勞。《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薑食,不多食。”每次吃飯,他都要吃薑,但是每頓都不多吃。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孔子食薑的嗜好進一步作了闡釋,說薑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
劉邦與薑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征戰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當地百姓獻方“生薑蘿蔔湯”,劉邦喝後病情大減,再一喝即藥到病除。另一傳說,南北朝時期,宋明帝喉中長瘡,疼痛不已,膿血不止,到後來,連水都咽不下去了。當時的名醫徐文伯診斷後,認為明帝是中了生半夏之毒,讓明帝每天吃三次生薑,每次吃五兩(古代16兩為1斤)。果然不久之後就解除毒素恢復健康了。
蘇軾與薑
蘇軾任職杭州太守時,有一天,他去淨慈寺遊玩,拜見寺內主持。主持年過八十,鶴髮童顏,精神矍爍,面色紅潤,雙目有神。蘇軾感到十分驚奇,問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長壽。主持微笑著說:“老衲每日用連皮嫩薑切片,溫開水送服,已食四十餘年矣。”蘇軾回去之後,特意記載了這件事,並寫了一首詩:“一斤生薑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處搗。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生容顏都不老。”這首詩被後人收載編著于《蘇沈良方》中,叫做“駐顏不老方”,許多養生醫籍均有轉錄,足見生薑對於抗衰老的功效。
徐霞客與薑
明代徐霞客是旅行家,孤身上路,長途跋涉,生病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徐霞客的行囊中必備的一樣東西,就是薑。他每天早上都有嚼食生薑的習慣。薑能夠促進陽氣的生髮,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野外露宿,濕氣侵入,偶感風寒,他就立即“飲薑湯一大碗,重被襲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覺開爽矣”。
為什麼夏天吃薑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先生開藥方。”這條諺語常使人心生疑問:生薑辛熱,蘿蔔甘寒,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這裡卻讓人們在炎熱的夏季吃薑,寒冷的冬季吃蘿蔔,豈不是火上澆油嗎?其實,這是與中醫醫理極為合拍的養生經驗。
一、引經據典
在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有這樣的論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大體意思就是,以五月為代表的夏季,陽氣蒸蒸,向上向外散發,故天氣表現得十分炎熱。但與此同時,在裡的陽熱反而虛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現得相當陰冷。相應于人就是“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心煩口渴,卻容易腹瀉。
冬天的情況正好相反,陽氣向裡向內,處於收藏狀態,在外的陽氣虛少,在裡的陽氣積多,因而表現為天寒地熱,對應於人,則為“陽氣在裡,胃中煩熱”。簡而言之,夏季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吃生薑可以溫胃健脾;冬季陽氣在裡,胃中煩熱,吃蘿蔔可以清解積熱。
二、理論闡述
另一方面,由於夏季炎熱,人們往往貪涼飲冷。而過食寒涼、吹空調過冷過久,都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表現為惡風怕冷、疲乏無力、腹疼腹瀉、食欲不振、口中黏膩等。這時喝一點生薑湯,可起到散寒祛暑、開胃止瀉的作用。冬季人們習慣進補,相對活動較少,因而體內易生痰熱。此時進食蘿蔔,具有清熱化痰,消積除脹的作用。總之,“冬吃蘿蔔夏吃薑”是簡便有效的養生保健訣竅。
【免責聲明】
以上分享引用圖文取自網路,純為分享。
若有侵權敬請告知,本人立馬刪除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