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憤怒新世代 敲響兩岸三地警鐘] [中時電子報] [2015-04-05] [打印本頁]

作者: dollar    時間: 2015-4-5 18:44
標題: [憤怒新世代 敲響兩岸三地警鐘] [中時電子報] [2015-04-05]
兩岸三地都出現「憤怒新世代」!在日本乃至全球時裝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山本耀司認為,中國的年輕人因為保有對社會的憤怒而可能為世界帶來重大的改變;而在陳文茜看來,港台的年輕人之所以成為「憤怒的一代」,在於這些人「都不願意從全球角度看待所面對的悲劇」。


日前出席「中國服裝論壇20周年」活動的山本耀司,接受陸媒採訪時表示,消費主義掛帥,已使現代的年輕人失去了活力、夢想和執著,「他們已經在庸庸碌碌,死氣沉沉地活著了。藝術、思想、哲學帶來的衝擊,在有些年輕人看來還不如一個名牌包」。


對大陸青年寄厚望

但他卻對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寄予厚望,他認為大陸年輕人「有不少還保持著憤怒,保持著對社會的疑問。最重要的是,特別願意學習,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他甚至大膽預測:「我相信世界下一場重大的改變,也許會發生在這裡。」


陳文茜的《樹,不在了》去年在台出版,簡體版近期在北京舉辦新書發表會時,她指出,所謂「憤怒的一代」是指金融海嘯之後受傷最深的青年世代,是參與台灣「太陽花運動」的年輕人,是香港「占中」的年輕人,面對因低就業、高房價、貧富差距等問題而瀰漫著仇恨和憤怒的這一代,陳文茜表示理解且同情,卻不鼓勵用仇恨回答複雜的世間難題。


「這個世界只有一刀切的豬肉,沒有一刀切的議題」,陳文茜指出,憤怒應是要自己思考的起點,但自己要做為社會的改革者還是一個暴民,「區別就在於你是否深思熟慮地知道你的行動會把這個社會帶到更好的方向」,誠如胡適反對學生運動,陳文茜接受陸媒採訪時指出:「學生運動往往是回去擁抱舊政治」。

運動激進化就失焦


「為什麼這麼厲害的年輕世代提出來的語言,跟100年前的義和團提出的見解都差不了多少?」陳文茜引述胡適的說法,認為年輕人搞運動,雖然好像關心的是公眾事務,但事實上並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她以美國1968年的學生運動中很有名的一句話「全世界都在看」為例,指出當運動很大目的是為了吸引媒體目光,運動到最後很容易「毫無理由地激進化,到最後就忘了為什麼理由來革命」。


回頭看港台的學運,陳文茜指出,香港泛民派人士希望普選,到「占中」時就失焦了,再變成反陸客就更失焦;太陽花運動的年輕人本來是對高房價、貧富差距憤怒所以抗爭,這對解決社會不公有些貢獻。但「年輕人在內部追求答案,痛恨財團的結果,是投資者離開,這樣工作機會更少、薪水更少。」


因此她希望從事運動者要有足夠的知識和悲天憫人的情懷,「當你的聲音對社會造成衝擊,如果是正面的影響,你很偉大;如果是負面影響,那付出代價的是老百姓。」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