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作者:淨空老教授 (繁_PDF)
[打印本頁]
作者:
lmywing
時間:
2014-10-30 15:59
標題:
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作者:淨空老教授 (繁_PDF)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HZ21-16-01_b.png
(155.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10-30 15:52 上傳
【內容簡介】
孔孟學說的創始人——孔子,與佛陀教育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屬於同時代的人。他們同樣是社會教育家,同樣率先身體力行。自己有所證悟之後,然後才進行教學。由於這種身教榜樣的力量,所以他們的教學非常成功。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釋迦牟尼佛被尊為大覺世尊。孔孟學說與大乘教學,二者有許多共通之處。以下,我們逐條加以說明。
理論基礎:
儒:人性本善;釋:是心是佛(佛即是性本善)。孔孟學說與大乘教學的理論基礎都是肯定人性本善。《大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清淨光明的德行,稱為明德。本有的明德是靈明不昧,具足萬德,善應萬事的。但是受到環境污染與慾望蒙蔽,所以變得昏昧了。正如啟蒙書《三字經》所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明德,雖然受到障蔽,但是它的光明本質,絲毫沒有改變,只是無法顯露出來而己。學聖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開啟這個明德(就是本善),使它顯現本來的清淨光明。自己開顯了明德之後,也要幫助別人開顯他們的明德,這叫做親民。明明德和親民都要做到究竟圓滿,這就叫做止於至善。依照這種聖賢之道,修養自己,具備良好品德的人,儒稱為君子。修養達到非常優秀境界的人,稱為賢人。明明德和親民都達到至善境界的人,稱之為聖人。也就是佛陀。大乘教學對於人性本善,更進一步肯定,是成佛本能。(佛是梵語音譯,義為覺悟者)。稱為佛性,佛性即是眾生本自具有的覺性。《大般涅槃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圓覺經》說眾生本來成佛。
《
觀無量壽佛經》說:是心是佛,是心做佛。雖然人人都具足佛性,但是從無始劫以來,佛性就一直被妄想、分別、執著,障蔽著,不能發揮明瞭徹照的作用,而是表現出迷惑顛倒的樣子,稱為凡夫。譬如金礦,未經提煉,不能顯現其價值,看起來和普通石頭沒兩樣。開顯本有佛性的過程,分為自覺,覺他,覺滿三個階段。就是自己覺悟真理,放下執著,這種人稱為阿羅漢。不但自覺而且也幫助眾生覺悟真理,放下執著與分別,這種人稱為菩薩。自覺和覺他都達到究竟圓滿,完全放下妄想分別和執著,佛性就徹底開顯,這種人就稱為佛。佛是究竟圓滿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
終極目標:
儒跟佛教學的目標,都是希望大同世界。孔孟學說的終極目標,是大同世界。當一個社會,推展聖賢教育,社會成員都成為大公無私的聖賢君子,就能推選賢德與能力俱全的人,來為大家服務。大眾誠信、和諧共處,人人推己及人。不僅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孝敬別人的父母;不僅關懷自己的子女,也關懷別人的子女。老人得以頤養天年;年輕力壯者,得以奉獻社會;小孩得到正確良好的教養;鰥夫、寡婦、孤兒、孤獨老人、殘障疾病者,皆得到養護與治療;男子守本份,女子有歸宿;珍惜物資,互通有無;各盡己力,捨己為人。因此沒有勾心鬥角,明爭暗奪的行為,也沒有盜竊作亂的現象,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境界。這就是理想的大同世界。大乘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人人究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究竟成佛。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願為眾生服務。智慧徹照,德能自在,無量光明,無量壽命 ,將世界變成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人民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眾寶莊嚴,清淨無為。法界一體,自他不二。是為大乘大同之治。
【檔案載點】
人類智慧的瑰寶─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pdf
(6 MB, 下載次數: 64)
2014-10-30 15:59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