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誰能為臺灣的企業加薪
[打印本頁]
作者:
petwang
時間:
2014-5-1 13:54
標題:
誰能為臺灣的企業加薪
為什麼臺灣的薪資會凍漲
筆者依據近年來台灣場業的趨勢現象做了以下簡單的歸納:
1.前景不明,企業感到不安。業者害怕今年的訂單明年不見得還有,一旦給員工
加薪
,未來很難減薪,固定成本從此墊高。
2.各項
法定勞動成本增加
,如2001年的法定工時縮減,但月薪不變;2005年實施勞退新制,雇主每個月都要提撥薪資的6%做為勞工退休金;2002年和2010年又調高健保費與增加補充保費。
3.企業大量聘僱派遣人員。目前台灣約有74萬派遣工作者,裡面34歲以下的年輕人約占了65%,一旦合約到期,不論是任職公司或是派遣公司,都不必付資遣費,造成薪資成長停滯。
4.產業微利又難轉型。早期台灣的產業定位是世界的代工廠,用低廉勞力賺取微薄利潤。等到工資上揚、環保意識高漲後,就遷移到能提供更廉價的勞力、土地與租稅優惠的地區。所以1990年代,當廠商陸續外移後,政府為留住產業,開始引進外勞,造成最底層的工作都是外勞,且外勞薪資未與本勞脫勾,而外勞勞力供給面又固定,成為拉低薪資的因素之一。
5.大陸崛起取代台灣,企業獲利變少。目前台灣企業在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例從1999年的12.24%增至2013年的51.49%,代表有一半以上工作機會已不在台灣。在憎多粥少的情況下,薪資成長更困難。
6.近年台灣的經濟表現出現與國際走勢「背離」的現象。背離現象顯示台灣產業競爭力出了大問題。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台灣的產業附加價值率從1991年的42.37%,降到2011年的36.27%。產業競爭力衰退,出口貿易萎縮,就會導致獲利下降,薪資就難提高,民間消費也無法提升,政府就課不到稅,稅收不足,更難投資建設。若要加稅救台灣、加薪救勞工,在目前民粹主義盛行的此刻,加稅只會引起企業、民眾反彈,加薪也非企業所願。
7.臺灣這幾年靠服務業發展,但服務業普遍長工時、低工資,轉型升級不易,雖然解決了失業問題,也同時埋下低薪隱憂。
8.台灣廣設大學,讓大學生數量快速膨脹,1999年畢業生約10萬171人,到2011年為23萬2448人,13年內增幅達到132%。許多大學生雖具文憑,卻能力不夠,資方只願意付高中職的薪資,壓低新鮮人的平均起薪。
有無應對之策呢
筆者建議企業可參考以下方向檢視
薪酬結構
與政策,改善目前凍薪的現象:
1.改變現行策略,擁抱世界市場。在現今百倍速的時代,去年底訂的今年策略,執行不到年底恐怕去年訂的策略就已經失效。所以,建議除了本業以外,要思考新的藍海市場,諸如近來3C家電為何要加入餐飲業,原因也是如此。唯有提高獲利,才有機會調整薪資。
2.將薪資區分為固定薪資和變動薪資。雖然有些企業有固定和變動薪水的制度,但兩者比例僅有9:1,也就是說固定薪水是9,變動薪水是1,難怪員工還是維持平時表現,因為這樣實在無法達到激勵效果。企業不妨隨著職位的高低,調整固定和變動薪資的比例,隨著職位愈高,變動薪資就愈高,例如高階主管可以5:5;中階人員可以7:3或是6:4,基層員工就8:2。只要這樣變動,高層一定拚命,高層動起來,下面的人一定也跟著動,高績效就可能被創造出來。
3.獎酬多元化
除了
與績效有關的獎金
之外,建議可以設計行為獎勵獎金。人都需要被肯定,最好的肯定是平時的激勵,除了口頭獎勵與褒獎之外,應該還要設計些許小獎勵,例如當員工負責的績效目標,已經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時,可以部門週會或月會中,給予500元或電影票當獎勵,一旦像這種正向肯定的文化建立之後,除了會針對公司的績效獎金努力,也會對於自己的行為表現更加認真。
文章轉載自:
http://www.xn--lzrr82e4gf495a.tw/
作者:
JJgoingapk
時間:
2014-5-2 11:46
文中作者提出的提高變動薪資的作法,怕只怕又變為變相減薪的藉口。
亦如國外的"責任制"到了台灣就是做到死。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