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好眠不靠藥:四﹚刺激控制、睡眠限制 [打印本頁]

作者: 貓旅行    時間: 2014-4-22 22:39
標題: 好眠不靠藥:四﹚刺激控制、睡眠限制
治療失眠,應以非藥物療法為優先;其中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已被許多嚴格的臨床實驗證明有效,而且可以被失眠者在家使用,成為自我療癒的工具。認知行為療法的內涵可以再細分,包括:睡眠評量、認知療法、放鬆療法、睡眠衛生教育、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療法。本網站在前三篇文章分別討論了部分的“認知行為療法”,第一篇討論 “睡眠評量”,第二篇討論 “認知療法” 和 “放鬆療法” ,第三篇討論 “睡眠衛生教育”。本文則介紹 “刺激控制”、和 “睡眠限制療法”。

古典制約反應 (Classical Conditioning) 是長期失眠的重要原因

古典制約反應是在 1927 年,由俄國人 Ivan Pavlov 首次以動物實驗證明的。他在每餐對狗餵食時,同時會先搖鈴。久了之後,他的狗每一次只要聽到相同的鈴聲,就知道食物快來了,就開始會流口水。更久之後,即使是狗並沒有看到食物,也沒有東西可以吃,仍然地,一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這一個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的反應就是一種典型的古典制約反應。

人類也同樣會有類似的制約反應;例如,廣告常常把一個產品和美女、美景、或美好的故事做連結,如果看了相同廣告很多次之後,廣告接受者的這個心理連結越是牢固,以至於一想到那個產品就不自覺地有好感,因而產生購買慾。

失眠的發生,在開始時,通常是一個事件或一個壓力,造成入睡困難或易醒。後來,雖然這個原來的失眠導因已經消失了,失眠卻延續了,最終變成慢性失眠。失眠延續的原因,常常是病患在經過每夜試圖入睡的掙扎過程之後,逐漸地把“準備上床的動作和躺在床上的感覺” 自覺地或不自覺地連結到 “對自己即將失眠的預期”。因此上床前後開始不自覺地引發雜念和焦慮、無法放鬆,也就真的睡不著,延續地失眠。一但這個連結形成牢固的制約反應,習慣性失眠就難以被克服。

刺激控制療法 (Stimulus Control)

刺激控制是一套方法,用來消除由 “上床睡覺的過程” 連結到 “覺得自己會失眠 (焦躁感)” 的這項負面的制約反應;也就是說,用來減少會引發負面的制約反應的外來刺激;同時反過來建立正面的制約反應,由“上床睡覺的過程” 連結到 “覺得自己會會睡著 (放鬆)”。

具體的刺激控制療法的方法,包括:
1.   
只有睏了而且想睡時才能上床
2.    上床後 20 分鐘內沒有睡著就離開床
3.    床只能夠用來睡覺和性生活用
4.    每天保持同一個時候起床
5.    避免午睡

睡眠限制療法 (Sleep restriction)

打破負面制約作用的另一個方法是睡眠限制療法,其短期目標是減少躺床而沒有睡著的時間,來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 (Sleep effciency, 定義是:睡覺時間/躺床時間x100%)。

有的失眠者,確實是躺在床上的時間長,而實際睡著的時間短。但是很多失眠者,會低估了自己睡著的時數,因為他們把自己的淺眠階段誤認為是醒著,所以認為要延長躺床時間來補眠,結果是躺床而沒有睡著的時間越來越長,更引發對失眠的恐懼,更加強負面的制約作用。所以限制失眠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是消除負面制約反應非常有效的辦法。更準確的說,睡眠限制療法應該被稱為躺床限制療法。它藉由限制躺床的時間讓病人覺得睏,結果是一上床後很快能夠睡著。這樣做的好處,一則是可以反過來建立正面的制約反應,另一則是改進易醒型失眠者的睡眠結構,增加其深睡的時間。

睡眠限制療法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

小結

本文是本網站描述認知行為療法系列文章的第四篇,也是最後一篇文章。本文所述的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療法,比前面三篇文章的其他療法更具有強制性,也較難遵守,但是對某些失眠者確是非常有效。

“好眠不靠藥” 系列文章的結語


資料來源:CFH健康知識網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