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Ixodid屬蜱類
[打印本頁]
作者:
iamjason008
時間:
2014-3-3 19:15
標題:
Ixodid屬蜱類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硬蜱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硬蜱口部
學名:Ixodid屬
蜱的生活史由卵、幼蜱、若蜱至成蜱等階段,除卵外,每一生活史階段皆需吸血才能發育、生存,幼蜱及若蜱階段,分別需要2~4日及4~6日以達到完全吸血飽食的狀態,成蜱個體較大,約3~5mm,需5~10日完成整個吸食血液的過程。
幼蜱以野生囓齒類(老鼠、兔子等)為寄主,較少有機會與人類接觸,中蜱及成蜱則以較大型的哺乳動物為主要寄主及吸血對象,亦可因人類於野外活動或因飼養的寵物被寄生而有機會吸附於人體,同時吸食人類的血液,尤其是中蜱,因個體小(約1~1.5mm),當其吸附於人體後,不易發現。
在台灣以會傳染
萊姆病(Lyme disease)
的
粒形硬蜱(Ixodes granulatus)
、
卵形硬蜱(I. ovatus)
及
鼯鼠硬蜱(I. kuntzi)
等3種威脅最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
萊姆病的致病
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
,在自然界以野生
囓齒類(老鼠、兔子等)
為中間寄主。
病媒蜱經由吸食野生囓齒類的血液而獲得螺旋體,螺旋體將以蟄伏的狀態寄生於蜱的腸道內,經由體腔而至蜱的唾液腺部位,待病媒蜱再次叮咬而傳播給人類,並且以人類於流行區內活動或飼養寵物為主要傳播途徑。
病媒蜱再次叮咬人類或其牠動物寄主時,會將其顎體部的齒狀口器深入寄主皮層組織外,並會將大量的唾液腺分泌物注入寄主皮層組織內,以達到抑制血液凝固及抑制寄主免疫細胞的作用。
主要症狀
人類感染萊姆病的初期會出現類似感冒的頭痛、輕微發燒、寒慄及全身疲勞的症狀,很容易誤認為感冒,而錯失及早治療的先機,病人在被叮咬3~32日後(平均7~10日),在叮咬處會出現類似丘疹的皮膚紅疹,在隨後的3~4週則因螺旋體的增殖,而逐漸擴散成一片直徑約5公分之紅暈,此紅暈並呈現外圍紅而中間泛白的表徵。
此局部紅疹並不會感到特別疼痛,多數病患即使不予任何藥物治療,紅疹亦會在數週後自然消除,因此,病患常會未能即時診斷而給予適當治療,而導致感染中、晚期之心肌、神經系統及膝關節等方面的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麻痺及單、雙側性膝關節腫痛等臨床病症。
如果在懷孕早期感染萊姆病而沒有適當治療,則可能造成胎兒之先天性心臟病、腦部傷害及死胎等不良併發症,而慢性感染的病患即使給予治療,亦可能因螺旋體的持續存在而終身無法痊癒。
治療
依據醫學文獻報告,萊姆病感染初期以抗生素治療的效果甚好,因此在流行區內,病人一旦被診斷出感染萊姆病或疑似感染,則臨床上給予10~21日的口服抗生素做為治療或預防用藥,以避免發展為中、晚期感染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麻痺及單、雙側性膝關節腫痛等臨床病變。
但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對懷孕早期的孕婦及兒童,可能造成死胎、黃牙症及肝腎功能不良等症狀,故對孕婦及兒童在用藥上需視個別狀況給予調整用藥。
個人防護
應避免暴露於蜱滋生的環境,並在流行期間避免接觸流行區的草叢,如果需要於野外工作,則應穿淺色的長袖衣褲及長筒襪,並將褲管紮入襪內,並隨時檢查是否有蜱攀附於衣褲及人體上,如有發現攀附的蜱,則立即以鑷子將蜱摘除,並帶回標本送交相關單位檢驗。
研究報告顯示病媒蜱需要吸附寄主達24~48小時方可將螺旋體注入寄主,因此即時將病媒蜱摘除,將有助於阻斷萊姆病的感染。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名:
Ixodes scapularis
這種主要寄生在鹿身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名:
Ixodes pacificus
分布於美國西部。
資料來源:台灣小站/世界百科圖鑑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