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中醫治病的理論依據是道 [打印本頁]

作者: ne0629    時間: 2014-3-1 23:03
標題: 中醫治病的理論依據是道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老子有《道德經》指出﹕道生一﹐一生二(陰陽)﹐二生三﹐三生萬物。

中醫治病務必求於本﹐那就是掌握生殺變化的陰陽。

人體有陰陽﹐陰陽平衡是生命存在的依據﹐而陰陽的不平衡是生命受到影響和危害的表現﹐人的一生中﹐陰陽的平衡無時無刻不受到干擾﹐而人體對陰陽的調節又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干擾使陰陽失去平衡﹐調節使陰陽達到平衡﹐交互往複﹐運作終生﹐這就是生命的全過程。

當人體受到各種內外環境的干擾失去平衡產生疾病的時候﹐中醫就用中藥或者針灸等方法來調節﹐從陰陽的角度看﹐就是失去了平衡﹐所以﹐要調節到平衡。

從傳統理論上說﹐在道剛剛產生陰陽的時候﹐那陰陽是平衡的﹐所以中醫治病調節陰陽達到平衡是符合道的。

至於具體的病症﹐又涉及到八綱如﹕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和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不僅包括五臟(心肝脾肺腎)﹐還有六腑(胃大腸小腸膀胱膽和心包)和五味﹐五色﹐五方(東西南北中)五季(春夏秋冬仲夏)﹐五音等等。

而將那各種物質因素都歸於五行﹐又用五行生剋的原理來調節﹐補不足瀉有餘歸回到協調與平衡﹐這就是中醫按著傳統的道學的理論來治病的依據。

比如說陰陽二者間補虛瀉實﹐五行之中調節平衡﹐要涉及到何者需要補瀉多少的量度問題﹐還有表裡寒熱與虛實之間夾雜與主次之分等等﹐都需要確診和辯證施治﹐才可達到調節平衡。而平衡才算符合了道。因此﹐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雖然中醫的道比起修鍊的大道層次有限﹐但他也是以修鍊的大道為基礎的。換句話說﹐古代儒家是崇尚道的﹐但他的層次有限﹐儘管如此﹐聖人說﹕中庸之道合理﹐這就是合乎道﹐而中醫治病就是採取求得中和的方法。

比如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就是另外一種求得平衡的方法。而在五味之中﹐除了以五味入五臟調節五臟虛實之外﹐還有如臟腑和生理反映出五味中有所偏
勝﹐那就可以用藥味和藥性來調節。

比如﹐有人胃酸過多﹐就可以用咸苦而且和胃的藥物予以克制調和﹔有人患尿酸過多﹐也是以同樣道理來調治﹔而在性情上﹐有的人脾氣暴躁﹐暴躁為肝火旺﹐肝性喜酸而畏辣﹐就可以用柔和肝臟且味酸的白芍來調劑﹐還有以附子治寒﹐黃連清熱等等﹐只為求得平衡和協調。

中醫治病方法雖多﹐而理則以一道字貫穿。理解此法﹐雖然所學有限亦可以悟出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