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解黑便,一個您可能忽略的病—上消化道出血 [打印本頁]

作者: borisyeh    時間: 2014-3-1 07:44
標題: 解黑便,一個您可能忽略的病—上消化道出血
解黑便,一個您可能忽略的病—上消化道出血


張奶奶因雙膝關節疼痛已吃止痛藥二個多月,近來常覺得頭暈及全身無力,另外這兩天上廁所發現自己的糞便都是不成形的黑便,在家人的陪同下至急診求診。在急診診察後,發現張奶奶有嚴重的貧血和低血壓,在緊急處置後及生命徵象穩定的情況下接受了胃鏡檢查,才發現張奶奶有多處的胃潰瘍併發出血的現象。在入院接受治療和觀察後,解黑便的情況改善了,身體也逐漸恢復了健康。

黑色的糞便是血液在消化道經一定時間代謝後形成,上消化道(包括口咽、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出血是最常見的原因,另外上消化道出血也可能造成嘔吐的現象,嘔吐物可發現有深棕色渣,甚至黑紅色鮮血。而隨著出血量的不同可能產生頭暈、噁心、盜汗、口渴、心悸等症狀,嚴重者會有暈厥、低血壓及休克等情形,因為消化道急性出血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如出現疑似症狀需立即就醫檢查及治療。

在台灣最常見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為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它的原因包括食道或胃靜脈曲張、糜爛性胃炎或食道炎、胃食道接口的撕裂傷、血管增生異常或是腫瘤都有可能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情況發生。而造成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常見的原因,包括消炎止痛藥(NSAIDs)和阿司匹靈(Aspirin)的使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生理壓力,另外有些腫瘤也會造成消化道的潰瘍而產生出血的問題。而食道或胃靜脈曲張最常見的原因是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因為凝血功能異常及門脈高壓,所以靜脈曲張的出血往往造成較大的出血量和較嚴重的生命徵象改變,更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另外有些情況雖不一定會造成出血,但卻會增加出血發生的危險性,像是某些藥物的使用(抗凝血藥物和類固醇)、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肝衰竭和腎衰竭等等。

上消化道出血處理的第一步是穩定生命徵象,包括確認意識、維持呼吸道的暢通、評估血氧濃度並適度給予氧氣、建立輸液管道及給予適當的輸液或輸血,之後再依據病史的詢問和血液檢查的報告,可經驗性地給予潰瘍或靜脈曲張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另外針對貧血、血小板低下或凝血功能異常的病人可進行輸血的治療。經由以上緊急處理和病人生命徵象穩定後,可進行胃鏡檢查來確定出血原因,必要時同時進行內視鏡止血術。雖然做胃鏡有許多好處,但在生命徵象不穩定或患者無法配合的情況下進行卻可能出現併發症,所以胃鏡的檢查需要經由醫師評估並在病人或家屬知情同意下才可進行。而少數病人在藥物和胃鏡治療無效時就需評估是否要接受外科手術來處理上消化道出血的問題。

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遇到疑似上消化道出血時需及時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接受檢查和進行治療,出院後也應按時服藥並接受回診追蹤,以減少再次出血的發生。

文件來源:高醫醫訊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