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後期,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斯·沃爾特·阿爾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提出了彗星撞擊理論,造成了白堊紀末期的大規模滅絕事件。阿爾瓦雷茨提出世界各地的地層,銥含量在6,500萬年前有大量的增加,可視爲撞擊的直接證據。有許多證據顯示當時有顆直徑5到15公里的隕石或彗星,撞擊現在的猶加敦半島地區,形成寬17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引發此次滅絕事件。但科學家不確定恐龍是在撞擊事件中滅亡,還是在此之前就已經衰退。另有科學家提出這次撞擊,使大氣層布滿灰塵,或者是使地球氣溫上升。
威廉·波特克的研究結果與阿爾瓦雷茨的理論相似,另外也采納了柏克萊大學的物理學家查理·穆勒(Richard A. Muller)所提出的太陽伴星理論。查理·穆勒提出太陽有顆名爲複仇女神(Nemesis)的伴星,複仇女神每隔2,600萬年會經過奧爾特雲彗星帶,幹擾了彗星的軌道,使眾多彗星進入内太陽系。這些彗星的少部份會進入地球的公轉軌道,與地球發生撞擊,進而造成大規模的滅絕事件。
在2008年,Graeme T. Lloyd等人提出假設,認爲開花植物的出現,造成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多樣性降低。在白堊紀早期以前,陸地的優勢植物是裸子植物,例如針葉樹;在白堊紀中晚期,開花植物開始成爲優勢植物之一,但其地理範圍有限。根據恐龍的糞化石顯示,白堊紀晚期的大部分草食性恐龍仍以裸子植物爲食,隻有少部分以開花植物爲食。同時,草食性昆蟲、哺乳動物的物種數量迅速增加,顯示它們已經適應以這種新型態植物爲食。Lloyd等人假設,相對於這些動物的多樣性增加,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多樣性則降低,這可能是導因於緩慢變遷的植物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