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紀晚期的英格蘭,一些恐龍化石受到科學家的注意,開始初步的學術研究。在1676年,一個化石出土於英國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的一處石灰岩采石場。這個骨頭碎片被交給牛津大學的化學教授羅伯特·波爾蒂(Robert Plot),他同時也是阿什莫爾博物館的館長,他在1677年的《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一書上叙述了對於這些骨頭的叙述。他正確地鑒定出將這塊骨頭是一隻大型動物的股骨最下端,波爾蒂認爲這些骨頭過大,所以並不屬於任何已知物種。波爾蒂後來認爲這塊骨頭是個巨大人類的股骨,生存於聖經的大洪水事件之前。在1763年,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es)再度叙述這個骨頭。他將這塊骨頭命名爲Scrotum humanum,因爲它們看起來類似人類的一對睾丸。但是這個學名已經超過50年不曾被任何科學期刊使用,已成爲一個無效的遺失名(Nomen oblitum)。這塊骨頭之後就遺失了,但已留下足夠的叙述,使後世科學家得以確認它們屬於斑龍的股骨。在1699年,Edward Lhuyd在牛津市近郊發現一顆牙齒化石,命名爲Rutellum implicatum。在2002年,科學家發現這顆牙齒屬於蜥腳下目恐龍,成爲比斑龍還早被命名的恐龍。但是,這個學名的建立早於林奈氏分類系統的建立,而且已經超過50年不曾被任何科學期刊使用,而且是個根據牙齒而被建立的學名,因此本身也是個無效的遺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