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恐龍的起源
[打印本頁]
作者:
iamjason008
時間:
2014-2-27 00:38
標題:
恐龍的起源
恐龍在過去被認爲是複系群,包含數個毫不相幹的演化支,並非來自於共同的最近祖先,因爲身處類似的生態環境中,而個别演化出類似的形態與特征。自從70年代的恐龍文藝複興以來,恐龍已被認爲是單系群,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是個天然演化支。
恐龍與它們的主龍類祖先在三叠紀中到晚期分開演化,接近2億3000萬年前,大約是二叠紀-三叠紀滅絕事件後約2000萬年,該次滅絕事件消滅了接近95%的地球生物物種。對於早期恐龍始盜龍發現地層的放射線定年法檢驗,證實始盜龍生存於中三叠紀。古生物學家認爲始盜龍的外表類似所有恐龍的共同祖先;如果屬實,則顯示最早的恐龍應該是種小型、二足掠食動物。在阿根廷的中三叠紀地層所發現的原始、類似恐龍的鳥頸類主龍,例如:馬拉鱷龍與Lagerpeton,也支持這個說法;已出土的化石證據顯示這群動物都爲小型、二足掠食動物。
恐龍剛出現時,陸地上有多種不同的動物,例如堅蜥目、勞氏鱷目、鳥鱷科、喙頭龍目等原始主龍類,以及二齒獸下目與犬齒獸亞目等獸孔目動物。這些動物大部分在三叠紀後期的兩次滅絕事件中滅亡。第一次滅絕事件發生於卡尼階與諾利階交接處,約2億1500萬年前,二齒獸類與許多原始主龍形下綱動物在此事件中滅亡,例如原蜥形目與喙頭龍類。第二次滅絕事件是三叠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於約2億年前,大部分的早期主龍類滅亡,包含:堅蜥類、鳥鱷科、植龍目、與勞氏鱷類。這群動物滅亡後,鱷形超目、恐龍、哺乳類、翼龍目、與烏龜開始占據陸地的生態系統。
原始恐龍的第一次適應演化發生於三叠紀的卡尼階與諾利階之間,極可能因爲當時有許多優勢動物滅亡。在傳統的觀念里,在三叠紀中期,恐龍與當時其他的陸地動物展開長時間的競爭,並取得優勢,但這是不可能的。根據化石紀錄,恐龍沒那麼早出現,且早期恐龍並非穩定的增加、多樣化,而是後來才急驟的大量演化;如果它們與其他動物有過長時間競爭,應該會在化石紀錄中反映出來。恐龍在卡尼階時的數量非常稀少,僅占陸地動物群的1~2%。在諾利階,數個動物群滅亡後,恐龍則占了陸地動物群的50~90%。恐龍的直立步態過去被視爲成功演化的關鍵,但現在已知有數個同時代的動物群也有直立步態,例如:堅蜥類、鳥鱷科、勞氏鱷類、以及數種鱷形超目動物。三叠紀後期是個生物劇變的時代,有許多植物、海生動物興起衰落,三叠紀後期的氣候也有巨大改變。鑲嵌踝類主龍目前僅剩下鱷魚,但在三叠紀晚期,鑲嵌踝類主龍是群非常多樣化的演化支,包含:鳥鱷科、堅蜥目、植龍目、勞氏鱷目。在這群優勢物種存在下,恐龍存活到侏羅紀,並非生理、競爭上占有優勢,而是面對滅絕事件的運氣問題。
資訊來源: 中文百科在線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