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皆與數字有密切關系,如行、節、韻等往往要「有數」。英文「number」從前有韻文和詩的含義;莎士比亞《愛的徒勞》第四幕有一句話「我還是把詩(numbers)撕毀,用散文寫吧;」蒲柏自云從小就咬舌成詩( lisp"d in numbers,見<致阿勃斯諾特醫生書>)。詩人筆下經常藉數字摹狀或渲染,例如柯爾律治的<古舟子詠>。「詩三百」(實際不止三百首。--約翰生博士:「約整數總是假的」)中數字很多見:「二三其德;」「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月∕三歲」。「九」在《楚辭》中用過不下三四十次。駢賦的特色是通篇為四言和六言。中國詩還有對仗,常用數字。駱賓王寫散文都愛以數字對偶,如「一□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和「秦地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人們給他起外號曰「算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