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暗示的魔力
[打印本頁]
作者:
lcctno
時間:
2014-2-24 17:14
標題:
暗示的魔力
暗示的魔力
科學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
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人體發出某种信息,個體無意中受到住處的影響,并做出相應行動的心理現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觀意愿肯定了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于結果的內容。
舉兩個實例。某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身體如何難受,而且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見頹喪,百藥無效,醫生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來,一位心理醫生接受了他的求治。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症。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种特效藥,專治你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證三天康复。打針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泰出院了。其實,所謂"特效藥",不過是極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醫生語言的暗示作用。
二戰時,納粹在一個戰俘身上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將戰俘四肢捆綁,蒙上雙眼,搬動器具械,告訴戰俘:現在對你進行抽血!被蒙上雙眼的戰俘只听到血滴進器皿的嗒嗒聲。戰俘哀號一陣之后气絕而終。其實,納粹并沒有抽該戰俘的血,滴血之聲乃是模擬的自來水聲。導致戰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听血滴之聲,想著血液行將流盡--死亡的恐懼,瞬時導致腎上腺素急劇分泌,心血管發生障礙,心功能衰竭。
一正一反兩個例子,足以證明"暗示"的魔力。
處在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面臨的心理問題對自身的威脅,將遠遠大于生理疾病的威脅。欲望讓人亢奮与緊張,諸多的煩惱又讓人困惑与無奈;物質日漸丰富,而精神日見貧乏,人們從未像今天這樣真切地感受到精神家園失落的迷茫。善于調适心理的人,如同善于增減衣服以适應气候變化一樣,能獲得舒适的生存;而不善調适者,卻長久走不出煩惱的怪圈,極容易接受消極与虛妄的心理暗示。
醫治心病,最重要的莫過于自療。正如人們越來越看重身體鍛煉一樣,時時注意自身的心理鍛煉,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比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更為重要。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許多身患殘疾乃至身患絕症者,活得積極樂觀;而許多身體狀況正常者,卻活得無聊無趣終日煩惱,進而或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或自囿于現實世界之外的紀想世界以自慰。
同有半杯水,消極者說:"我只剩下了半杯水。"積極者說:"我還有半杯水!"同樣擁有,卻有兩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与价值判斷,也是兩种截然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
留心過第三屆世界杯女足比賽嗎?看台上打出"中國女足必胜"的橫幅,是球迷對中國女足隊員的暗示,讓隊員們平添取胜的信心;而開賽前,女足隊員肩靠挽成一個圓圈,大喊:"中國隊,加油!加油!加油!"則是女足姑娘們給予自己的心理暗示,從而以最佳的狀態、飽滿的激情投入角逐。中國女足憑著精湛的球技,更靠良好的心理--頑強的斗志和臨陣不亂、有條不紊的整體配合而贏得輝煌,也贏得了人們的愛戴。輝煌之后歸來,以孫雯為代表的女足姑娘們所表現出的不驕不躁的"平常心",更顯出令人景仰的大气。
人生也是一場接一場的足球賽,胜負常在不可預料之間。讓我們時時給自己一個積極進取的心理暗示:我能贏。給自己喊一聲:加油!
資訊來源:
生活萬象/EQ充電站
epochtimes.com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