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針灸抑制胃酸 改善胃食道逆流 [打印本頁]

作者: ne0629    時間: 2014-2-23 03:12
標題: 針灸抑制胃酸 改善胃食道逆流
胃酸逆流至食道引起黏膜發炎,其癥狀表現也相當多樣化。典型癥狀包括:胸口灼熱感、胃酸逆流;非典型癥狀包括:胸口悶痛感、喉嚨感覺異物阻塞感、慢性咳嗽,有些人甚至抱怨會有吐酸水、噯氣、口苦、口臭等。

胃酸長期逆流可引起食道潰瘍或是狹窄,胃酸的刺激可能誘使食道的鱗狀上皮細胞“變性”成柱狀上皮細胞,這是食道腺癌的癌前驅病灶,發生癌症的危險性較一般人高。

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多與胃酸過多或是下食道擴約肌鬆弛相關,目前西醫針對胃食道逆流病人的治療是以制酸劑為主,其中以質子幫浦抑製劑(PPI)制酸作用最強,但仍有部分病人對藥物的治療反應不佳。

臨床上一些非腸胃典型的癥狀也較難藉由PPI治療改善,且胃食道逆流在停葯后複發率極高,國外早已積極研究另類替代醫療選擇。

許多人對於針灸的印象也許只停留在疏經通絡止痛的作用,其實針灸治療也廣泛應用在內科疾病,如腸胃道的功能性疾病。

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了針灸具有調節腸胃蠕動的作用,包括促進胃部蠕動及排空,並且能夠抑制胃酸分泌,降低人體臟器對於疼痛的敏感度。

對於胃食道逆流接受標準治療(一天一顆PPI)卻反應不佳的病人,有實驗發現,再加上針灸療程的治療效果是優於將藥物劑量加倍的效果。

中醫臨床治療胃食道逆流常使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如圖)、內關、中脘。其中“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經絡氣血匯聚進入臟腑之處),可以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內關”可寬胸行氣,和胃降逆;“中脘”是胃經的“募穴”(臟腑氣血結聚之處),理中焦之氣,降逆止嘔。

藉由針灸刺激這些穴位以調整腸胃功能,使病人胃酸逆流不適的癥狀舒緩。

前述穴位皆為治療胃部疾患的基本用穴,民眾也可以平時自行按揉這些穴位調節氣血,作為養護脾胃的保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