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老字號,大規模的知名企業一一爆出問題時,社會開始出現檢討企業責任的聲音。企業社會責任(CSR, Coporate Social Resposibility)並不是新觀念,多數企業達一定規模時均會有程度不一的公益回饋機制。自2006年尤努斯與孟加拉鄉村銀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全球掀起一股社會企業的風潮,亦即企業過去以盈利為目標,對股東負責,不斷壓縮成本以提高利潤,而現在談的是利潤與社會責任並重,對社會負責。在美國叫作B企業,B代表benefit,台灣政府正要推動相關立法。這些B企業可自行claim要拿獲利的某一百分比作公益,在網路發達化及媒體零時差的今日,CSR有了全新的風貌-愈來愈多的企業社會責任來自網路世代的反饋而成為不得不然的行動。
今年五月孟加拉一家成衣工廠倒塌造成上千人死亡,被揭發為勞動條件惡劣的血汗工廠,在網路世界掀起渲然大波,網路上#bangladesh的串連標籤(用於facebook,twitter)傳遍全球,參與討論網友一面倒指責壓低進貨價格的成衣業龍頭企業。巨大的網路壓力迫使大廠如H&M,A&F,Zara聯合宣布改善孟加拉成衣工廠薪資與工時,環境等條件。去年初,全美最大乳癌基金會Susan G Komen(每年捐款收入約三千億台幣)宣布中止對低收入婦女的乳癌檢測補貼,該基金會的臉書和信箱隨即被灌爆,網路累計無數憤怒留言。不到一個月,Susan G Komen宣布取消前述政策,恢復乳癌檢測補貼。2010年,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對雀巢公司掀起網路戰,以影片攻擊雀巢產品將造成熱帶雨林的傷害,憤怒的網友在雀巢的臉書上痛罵,起先雀巢仍在臉書上反擊回應,三個月後終於讓步,提出措施改善被指控的項目,並開始投入更多資源和心力在環保責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