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賴士葆:十五年後…… [打印本頁]

作者: lcctno    時間: 2013-12-19 09:21
標題: 賴士葆:十五年後……
賴士葆:十五年後……
2013年12月18日00:18   
十五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內容是臧否時事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兩千多字的「傾聽大地的嗚咽與怒吼」,我印象至深。最近因為齊柏林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引起各界對這塊我們生長於斯的土地所遭受的破壞,有諸多的省思,於是我把十五年前的舊作,一字一句讀完,霎時間,換成我自己在傾聽內心的嗚咽與怒吼。

十五年在台灣,歷經政黨輪替又輪替,在歷史的洪流中或只是個片段,但是十五年的長度,足以讓一個才出生的嬰孩完成國中學業。著書立說的動機其實單純,只是想對社會有點影響力,期待拋出建言能讓周遭環境會更好。書中我談的內容涵蓋廣泛諸如:地層下陷、超抽地下水、海灘垃圾多、珊瑚礁被破壞、濫採砂石、CO2排放、生物瀕臨絕種、溫室效應、公權力不彰、地方政府與派系財團掛勾等等。回顧細數,發現所有的問題都依然存在,所有的描述放在過去與現在都差不多,環保、經濟與產業發展依然在拉扯。茲引述書中的一小段,「我們實在無法不感同身受的與從亙古以來就沉默的大自然同悲同泣的咀嚼諸如上述的環境生態報導…心中每每產生的悸動與震撼從未減緩或止息…」。

2010年的「正負兩度C」是台灣首部敘述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紀錄片,曾經一度引起社會大眾對於環保問題的瞬間聚焦,還紛紛寫信到總統府,要將此視為國安層次的議題,但是時過境遷,我們要問:留下什麼具體的、積極的、建設性的東西?

台灣CO2的排放總量及人均排放的增加速度,幾乎是世界最快速的國家,台灣雖未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但是這樣不良的紀錄,又因為不能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將來勢必會受到國際性的京都協議書所約束。環保署希望在2020年台灣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回到2005年的水準,這個拿捏真是很大的學問在其中,因為經濟活動所創造出來的GDP,高耗能產業占了大部分,理論上,用抑制手段及減少經濟活動,將使經濟成長大幅萎縮,如果追逐GDP成長為最高目標的觀念不能修正,那麼談環境保護便是緣木求魚,即便積極投入提高能源率,成果也是有限。中國大陸這些年高經濟成長,付出慘痛的代價,造成各大城市的霧霾天氣,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是造成霧霾的因素,而世界衛生組織將戶外空污列為人類致癌的主因。

試問,我們能回到過去嗎?我們願意回到過去嗎?恐怕是回不去了。當我們習慣於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的享受和生活的便捷,我們幾乎丟不掉電子產品,也無法選擇不開車,更不可能從工商社會回到農業社會那樣低度污染的時空。我們喝高山茶,吃高冷蔬菜,到山上休閒度假,於是清境就無法清靜,清境只是一個縮影,民宿到處倍數成長,到處山坡超限開發,地方環保單位都知情啊!但是經濟活動帶來人潮、消費、稅收於是默許又坐視。

吳念真給「看見台灣」這樣的註腳:當你看到這部電影的話,你如果不感動或不哀傷的話,台灣大概不是你心裡的所愛。提醒大家關注環保議題絕對是好事,但是除了感動與哀傷之外,沒有真正的覺醒與行動,政府沒有具體的作為,任憑大自然嗚咽與怒吼,總有一天,地球會反撲到讓大自然完全歸於寂靜,只是不知道那一天有多久。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楊照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馮光遠、丁允恭
星期六:羅文嘉、柯一正
星期日:彭明輝、劉寶傑


資訊來源: 蘋果日報


感謝收看! 這帖不代表我的想法 這只是轉貼帖 希望這些訊息能幫的到您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