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陪伴憂鬱患者 傾聽比建議更有效
[打印本頁]
作者:
ISAMH
時間:
2013-8-29 15:50
標題:
陪伴憂鬱患者 傾聽比建議更有效
「比起藥物,改變生活型態才是抗憂鬱最有效的方法。」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表示,很多人以為得了憂鬱症,吃藥就會好,但其實藥物只占治癒率的16%,找出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才是治癒的關鍵。獲網友票選第2名的抗憂鬱醫師范庭瑋則說,許多民眾陪伴憂鬱症患者時,會習慣給予意見或勸其想開點,但其實單純的傾聽反而更有用。隨著生活步調加快,現代人的壓力與日俱增,調查顯示,全台憂鬱人口已超過220萬人,其中有高達3分之1的人不回診,導致復發率高達6.5倍,也讓憂鬱症成為現代的文明病。為了讓憂友有更多管道尋求幫助,肯愛社會服務協會今天公布十大抗憂醫師的票選結果,榮登前十名的醫師施義賢、范庭瑋、蘇柏文,以及藝人田中千繪都到場分享抗憂撇步。
「得憂鬱症時,整個世界都是黑的,每天只想著自殺。」曾是重度憂鬱患者的佳玲媽媽,因遭受長達20多年的家暴,一度想帶著兩個女兒自殺。她透露,在汽車旅館準備自殺時,聽到小女兒對自己說,「媽媽我不想躺在地上死,我想跟你一起死在床上。」讓她驚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也下定決心接受治療。多年來經歷吃藥、看診,終於走出憂鬱陰影,並在今天對孩子喊話「媽媽成功走出來了!」
心樂活診所醫師范庭瑋表示,
許多人會對著憂友說「想開點」、「別想太多」、「你要靠自己」。但這些話的效用其實非常有限,
甚至會導致憂友不敢再傾訴內心感受,或是任意停藥、不回診。范庭瑋建議,
對待憂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單純的傾聽,再適時的告知他們現在的情緒狀況如何,讓他們體會將心比心的感覺。
對於許多人認為要治好憂鬱症就要依靠藥物,台大精神科醫師蘇柏文也在現場推翻此論,他說,自己看診時,會先幫病人找出憂鬱來源和適合的紓壓方式,真的做不到才會開藥治療。蘇柏文說,除了醫師,社工、職能治療師等團隊的協助也很重要,再加上病人本身的配合治療,一般半年內就可治癒。
「不要以為醫師就不會生病,我也是得過憂鬱症的。」談起憂鬱過往,醫師施義賢不見愁容,反而開朗的說著。他表示,對憂友來說,朋友和家人的鼓勵是最重要的。他也提起過去曾有憂友在診所外徘徊了8、9年,最後才鼓起勇氣走進來求診,延誤了許多時間。施義賢強調,憂鬱症不是病,家人應鼓勵其盡快接受治療,找回快樂。
真的多多聆聽,會比「想開點」、「別想太多」、「你要靠自己」這些官方說法好太多,
如果身邊的人有提過一次想要自殺的念頭,就真的要多多注意,通常會有第二次的行動,
因為身邊的人經歷過,所以在這與大家分享。
現在這文明病,越來越普遍,如果大家能稍微留意,我想會幫助很多人的!!
作者:
CHD88
時間:
2013-8-29 17:05
不知道忙碌'是否有用
忙到連思考都沒時間了
偶還真沒時間憂鬱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