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泡茶注意三個要素
[打印本頁]
作者:
少時sone
時間:
2013-8-23 19:59
標題:
泡茶注意三個要素
茶的用量 泡好一杯茶或一壺茶,首先要掌據茶葉用量。
每次茶葉用多少,並沒有統一標準,主要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慣而定。
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如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
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
如飲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壺,則按容量大小適當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
每次投入量幾乎為茶壺容積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與消費者的飲用習慣也有密切關係。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
人們以肉食為主,當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葉成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們普遍喜飲濃茶,
並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鹽,故每次茶葉用量較多。華北和東北廣大地區人民喜飲花茶,
通常用較大的茶壺泡茶,茶葉用量較少。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消費者主要飲用綠茶或龍井、
毛峰等名優茶,一般用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廣東、台灣等省,
人們喜飲工夫茶。茶具雖小,但用茶量較多。
茶葉用量還同消費者的年齡結構與飲茶歷史有關。中、老年人往往飲茶年限長,喜喝較濃的茶,
故用量較多;年輕人初學飲茶的多,普遍喜愛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總之,泡茶用量的多少,
關鍵是掌握茶與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則味濃;茶少水多,則味淡。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取四隻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葉,再分別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
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鐘後審評茶湯滋味,結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極濃,
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濃,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較淡。
泡茶水溫 古人對泡茶水溫十分講究。宋代蔡襄在《茶錄》中說:
“候湯(即指燒開水煮茶——作者註)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
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得更為具體:
“水一入銚,便需急煮,候有鬆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
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以上說明,
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的水泡茶,
茶湯香味皆佳。如水沸騰過久,即古人所稱的“水老”。此時,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
泡茶鮮爽味便大為遜色。培養沸滾的水,古人稱為“水嫩”,也不適宜泡茶,
因水溫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飲用不便。
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看泡飲什麼茶而定。高級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茶(綠茶類名茶),
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左右為宜。茶葉愈嫩、愈綠,沖泡水溫要低,
這樣泡出的茶湯一定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而在高溫下,
茶湯容易變黃,滋味較苦(茶中咖啡鹼容易浸出),維生素c大量破壞。正如平時說的,
水溫高,把茶葉“燙熟”了。泡飲各種花茶、紅茶和中、低檔綠茶,則要用100℃的沸水沖泡。
如水溫低,則滲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較少,茶味淡薄。泡飲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
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茶葉較極老,必須用100℃的沸滾開水沖泡。有時,
為了保持和提高水溫,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燙熱茶具,沖泡後在壺外淋開水。
少數民族飲用磚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放在鍋中熬煮。 一般說來,
泡茶水溫與茶葉中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關,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就愈濃;
反之,水溫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湯就愈淡,一般60℃溫水的浸出量只相當於100℃沸水
浸出量的45—65%。 這裡必須說明一點,上面談到,高級綠茶適宜用80℃的水沖泡,
這通常是指將水燒開之後(水溫達100℃),再冷卻至所要求的溫度;如果是無茵生水,
則只要燒到所需的溫度即可。 沖泡的時間和次數 茶葉沖泡的時間和次數,
差異很大,與茶葉種類、泡茶水溫、用茶數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係,不可一概而論。
如用茶杯泡飲一般紅綠茶,每杯放乾茶3克左右,用沸水約200毫升沖泡,加蓋4—5分鐘後,
便可飲用。這種泡法的缺點是:如水溫過高,容易燙熟茶葉(主要指綠茶);水溫較低,
則難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時喝不完,浸泡過久,茶湯變冷,色、香、味均受影響。
改良沖泡法是:將茶葉放入杯中後,先例入少量開水,以浸沒茶葉為度,加蓋3分鐘左右,
再加開水到七八成滿,便可趁熱飲用。當喝到杯中尚餘三分之一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
這樣可使前後茶湯濃度比較均勻。據測定,一般茶葉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
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則所剩無幾了。
所以,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 如飲用顆粒細小、揉捻充分的紅碎茶與綠碎茶,
有沸水沖泡3—5分鐘後,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飲用。飲用速溶茶,
也是採用一次沖泡法。 品飲烏龍茶多用小型紫砂壺。在用茶量較多(約半壺)的情況下,
第一泡1分鐘就要例出來,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
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從第二泡開始要逐漸增加沖泡時間,這樣前後茶湯濃度才比較均勻。
泡茶水溫的高低和用茶數量的多少,也影響沖泡時間的長短。水溫高,用茶多,沖泡時間宜短;
水溫低,用茶少,沖泡時間宜長。沖泡時間究竟多長?以茶湯濃度適合飲用者的口味為標準。
據研究,綠茶經一次沖泡後,各種有效成份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
氨基酸是茶葉中最易溶於水的成份,一次沖泡的浸出率高達80%以上;其次是咖啡鹼,
一次沖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沖泡的浸出率較低,約為45%左右;
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於40%。紅茶在加工過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綠茶充分,
尤其是紅碎茶,顆粒小,細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沖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綠茶高得多。
目前,國內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飲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質的浸出量,
提高茶湯濃度。據比較,袋泡茶比散裝茶沖泡浸出量高20%左右。
來源:
http://www.sanxiaren.com/info/359-1.htm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