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稀有動物-白鱀豚
[打印本頁]
作者:
joe9874562000
時間:
2013-8-17 11:24
標題:
稀有動物-白鱀豚
白鱀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稱白鱀鯨、白J豚、白鱀、白旗、白鰭、白夾、江馬、青鱀、揚子江豚及長江豚等,是一種淡水鯨類白鱀豚科動物,僅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流域,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獨特物種,至20世紀由於種種原因使其種群數量減少,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07.jpg
(26.64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8-17 11:24 上傳
它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少的一種,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現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列為最瀕危的12種動物之一,同時還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以及《美國國家瀕危物種法》。在2006年11至12月維持六周的野外調查失敗後,這物種被認為很可能已經滅絕,就算是還有任何個體仍然生存,其數量也很難維持並延續物種族群。2007年8月29日,安徽銅陵市有白鰭豚目擊報告。
白鱀豚最早被人們記載於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中,把這種動物定名「鱀」。
這是因為當時對鯨類等水中哺乳動物認識不多,所以錯誤地把這鱀歸為魚類,造字時使用了「魚」字旁。長江沿岸的漁民百姓們則將其稱為「江豬」。估計在中國曾經有5000頭之多,有長江女神、「長江美人魚」的美稱。晉人郭璞又在《爾雅注》中添注了更為詳細的有關白鱀豚生活習性與形態特徵的注釋,並且第一次正確地把鱀分出魚類:鱀,屬也,體似鱘,尾如魚。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上,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長丈余。江中多有之。
白鱀豚身體大致呈流線型,軀幹部分為紡錘狀。成年白鱀豚體長大約1.4至2.5公尺,體重則大約135至230公斤。雄性體型略小於雌性。至2006年為止,已發現的雌性最大體長為2.53公尺,最大體重為237公斤;而已發現的最大的雄性體長為2.16公尺,最大體重125公斤。
白鱀豚的皮膚光滑且富有彈性,作用與競賽式泳衣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遊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牠的尾鰭分為兩叉,扁平寬闊且與水面平行,上下擺動時可以推動身軀前進。而兩側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中部長出的背鰭則是一個低矮的等腰三角形。
四個鰭給白鱀豚提供了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加上光滑有彈性的皮膚,以及流線型的身軀,白鱀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速度可達時速80公里。不過牠的游速順流一般只有7.5-9.7千米,逆流2.7-4.9千米,這是白鱀豚體內生物能量所能保持的最佳游速
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鱀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上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當由水面下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這種使其他動物難以辨認的體色稱為反蔭蔽保護色,使得白鱀豚在接近敵害或獵物時能夠不被察覺。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