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介紹點帶石斑
[打印本頁]
作者:
jiashengtw
時間:
2013-8-16 18:31
標題:
介紹點帶石斑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qq1.jpg
(103.63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8-16 18:31 上傳
中文學名:點帶石斑
中文俗名:石斑、過魚、紅花、紅點虎麻、紅斑
英文學名: Epinephelus coioides
英文俗名:Orange-spotted grouper
分 類: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鱸形目Perciformes 鮨科Serranidae 石斑魚屬Epinephelus
型態、特徵:
頭及身接近背部棕褐色,腹部顏色漸淡。頭部、體側及奇鰭有大量橙褐色或紅褐色斑點,身上隱約有五條不規則的深色斜帶,第一條斜帶位於背鰭硬棘部分的前方,最後一條斜帶在尾柄上。
最大體長:
體長可達100cm以上
繁殖週期:
3~7月,3年以下之雌魚,8年以上之雄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西部及南部海域最多。
飼養水質:
在鹽度11~41ppt之間皆能存活,但在低於5ppt即會死亡,生活之最適水溫為22-28℃之間,水溫低於20℃以下時,食慾減退,水溫低於14℃以下,魚體會失卻平衡,11℃時即會休克、死亡。
食 性:
肉食性,多以小魚、小型甲殼類動物,及其他底棲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行 為:
一般為夜行性,白天獨自穴居礁洞,夜間覓食,具有領域性,攝食時大魚常會驅趕小魚,饑餓時甚至有自相殘時的現象。生性多疑,除非經過馴餌或在非常飢餓狀態下,否則不會浮上水面搶食,通常會等餌料下沉一段距離後才會游近吞食,並迅速游回隱蔽處,若遇餌料不適口或鮮度不良,會 有再吐出棄食現象,若遇激烈刺激或撈捕也易將胃中食物吐出。
最常見疾病:
寄生蟲性:白點蟲,車輪蟲,卵圓鞭毛蟲 細菌性腸炎
病毒性:神經壞死症,虹彩病毒,其他一般性:皮膚病
處理方式:
寄生蟲性:使用福馬林、醋酸銅藥浴;細菌性腸炎:抗生素;皮膚潰爛:優碘
如何分辨雌雄:
屬於雌性先成熟型魚類,因此體型較小者大部分為雌魚,較高齡魚多半為雄魚。雌魚體型雖小卻非常肥滿,卵巢外觀較大、平滑、凸出且形狀較圓。生殖孔呈暗紅色向外微張,開口處有許多向外輻射的細紋。雄魚生殖器外部凹陷於腹部下方,周圍多皺紋、精巢外觀較小,呈橢圓形,生殖孔退化封閉。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