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環法百年:領騎衫的意義
[打印本頁]
作者:
xd475869123
時間:
2013-6-27 17:40
標題:
環法百年:領騎衫的意義
單車時代 – 1小時15分前
給初次進入環法的你
環法一百年,有198位參賽選手為大賽而來,他們的目標卻各有不同,也正因如此,每位選手擬定的策略,得依據他們的特質、個性、任務等因素而定,如此一來,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騎出最亮眼的表現,各領騎衫的顏色,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回顧2012環法賽領騎衫得主
黃衫(Yellow Jersey / Maillot Jaune)
至高無上的榮耀
環法賽場上,最受矚目的焦點就非黃衫莫屬了!根據各站的成績累計,每完成一站,選手的個人成績就會累計到上一站的成績加總,最終統計時間,完賽時間最短的選手披上黃衫;暫居黃衫的選手,在比賽時得以帶著這份驕傲,與其他選手一較高下。
黃衫是至高榮耀,假如黃衫選手的成績統計後,同時獲得其他領騎衫的頭銜,那麼他將會穿著黃衫,其餘獎項則由排名第二的選手遞補。有趣的是,賽前每支車隊都備有多件黃衫,以備不時之需,而穿上的選手更會盡全力捍衛這份殊榮,也爭取媒體的曝光。
自1919年起,黃衫首度成為大賽的象徵,回顧歷史,第一位穿上黃衫的選手是Eugène Christophe(La Sportive),由環法之父Desgrange親手遞交,不過由於一旁的觀眾嘲笑他看起來像隻金絲雀,每次他經過時,觀眾便會模仿金絲雀的叫聲,景況不若今日黃袍加身來得那麼威風;至於為什麼選擇黃色呢?那是因為當時舉辦環法的L'Auto報是印刷在黃色的紙張上哦。
2012年黃衫:英國公爵Bradley Wiggins(Team Sky)
綠衫(Green Jersey / Maillot Vert)
綠色閃電 誰與爭鋒
象徵衝刺王的綠衫,要頒給衝刺積分最高的選手,至於衝刺積分要如何取得呢?
在每站賽程的最後,率先回到終點的前15位車手可以獲得指定積分,比重方面,因為賽段的性質各不相同,平地站的衝刺積分高於登山站別,因此,綠衫又被視為衝刺手的兵家必爭之物。
註:在平地、丘陵、山地站各站率先衝線,分別可以獲得最高45、30、20點積分,個人計時賽以及賽中的衝刺點方面,最高可以獲得20點積分,積分依名次的順序遞減。
為了歡慶環法50週年,1953年,環法開始競逐綠衫的獎項,就地位來說,衝刺王也是眾家爭逐的第2件領騎衫,假如好巧不巧,遇到衝刺積分相同的狀況,選手則要拿出單站勝場數前來比拼,接著是賽中的衝刺點的成績,最後才取決於總成績一較高下。
歷史上,第2屆環法冠軍曾經捨棄原本計時的方式,一度改為積分制,1912年後,才延用原來的規則。
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又以連續6年穿上綠衫的Erik Zabel,以及4次衝刺王的紀錄的Sean Kelly兩人最為風光;至於選擇綠色的原因,是因為當年的贊助廠商是一間除草機製造商,同樣因為贊助因素,1968年綠衫曾一度轉紅,現以綠色的形象沿用至今。
紅點衫(Polka-Dot Jersey / Maillot a Pois)
登山好手眾 聰明搶積分
接續介紹的是白底紅點衫,這件領騎衫是登山王King of Mountains(KoM)的表徵,在女子組的競賽裡,登山女王則稱為Queen of Mountains(QoM),名稱略有不同。
誰才能當登山王?端看登山好手們在登山點的積分累計,在此當中,登山點由難易程度,細分為HC、1級、2級、3級與4級,定義的難度不同,取得的積分也不一樣,舉例來說,第1位通過HC級登山點的選手可以獲得25個積分,而率先通過1級登山點的選手只有10分進帳,2、3、4級各剩下5分、2分、1分不等的獎勵。
穿越時空,KoM登山王的稱號要回到1934年,而紅點衫則是到了1975年才首發,歷史上,第1位身穿這份榮耀的選手是Lucien Van Impe,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還沒有選手,能夠在1年內包下3大賽的登山王。
1903年,第1屆的環法賽當中,雖然賽道長度驚人,但是並沒有高山站的設置,幾年後,即便賽道中出現山地路線的安排,賽程裡,行經的高度也相當有限,介於700~1200公尺左右,主要是因為Desgrange(環法之父)考量到當時的車況,在沒有變速系統的情況下,車體的重量也不如現代,通過獸力車的賽道簡直困難重重,選手們身肩車胎,手把袋裡還備著食物、衣物與工具組,而後經過主辦單位的調整,陸續加入庇里牛斯山、阿爾卑斯山等,為賽事增添許多可看性。
白衫(White Jersey / Maillot Blanc)
最佳新秀的鼓勵
最後要介紹的是白衫,它的統計方式與黃衫相同,用以鼓勵年齡26歲以下的青年選手,這個獎項早在1975年的環法賽,就已經為青年選手成立獎項、互相較勁,由勝利者披上白衫的榮耀。
1968~1975年間,白衫則是採混合記分的方式,為結合登山與衝刺的獎項而存在,稱為Combination Classification,大會在1975年取消這種計分方式,改為最佳青年選手(Best Young Rider Classification)的頭銜;1975年後,雖然曾一度改變規則,限定只有首度參賽的選手才擁有爭取白衫的資格(1983),不過隨即在1987年修正為26歲以下選手的對決。
此外,也有幾位青年才俊是同時穿上黃衫與白衫的狠角色,包括 Laurent Fignon(1983)、Jan Ullrich(1997)、Alberto Contador(2007)以及Andy Schleck(2010)。
敢鬥賞與最佳車隊
除了這些主要獎項之外,還有每日評選出的敢鬥賞(The most combative rider),他們為整場比賽畫龍點睛,在隔天的車衣上,紅底白字的號碼牌是敢鬥賞的標誌,與一般車手的白底黑字有所區隔,最終,每站最積極發動攻勢的車手,獲得環法敢鬥賞的殊榮。
而最佳車隊的評選方式,則由每日全隊表現最出眾的3位選手成績加總而來。
環法官方網站公佈了各領騎衫的獎金,想瞭解更多環法訊息,車友們有興趣不訪到此一探究竟!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